中山南区对口帮扶潮州饶平贫困村4周年 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村自己“造血”
经历4年对口帮扶,省定贫困村潮州饶平乐岛村旧貌换新颜。中山市南区驻村工作队供图
初春清晨,粤东的潮州饶平山区气温不到10摄氏度,夜里的寒霜刚刚消去,大门坑村寒风刺骨,冷得人直跺脚。即便如此,村里人依然闲不住。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高顺昌带着农户们正在山脚采摘雪片茶,今年又是一个冬茶丰收年。
在中山市人民政府南区办事处的对口帮扶下,潮州饶平4个省定贫困村近几年呈现出的新气象还不止这些。乐岛村青年阿豪,通过参加“潮州菜师傅”技能培训班,从汤溪镇大排档迈向了深圳市大餐厅;东明村孤儿小娟,从潮州职业技术学校顺利毕业后进入了婚纱设计公司上班;村民陈炳辉正寻思着“梅园庭院”农家乐如何搞点新菜式;年近古稀的湖岭村养蜂人涂爷爷,正在修整蜂箱以待来年的收获……
山村完成了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全面落实了C、D级危房改造政策,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青梅产业链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南区党工委的引领和全体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南区对口帮扶潮州饶平的4个村贫困对象共95户246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八有”指标全面达标,脱贫率100%,已全部脱贫出列。昔日偏居粤东山区一隅的贫困村,正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撰文:何伟楠
授之以渔助贫困户提升技能实现真脱贫
贫,怎么扶?激发山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是南区驻村工作队的扶贫干部重点思考、长期坚持的工作方向。
驻村扶贫四年,整合各方资源,紧紧围绕“扶贫先扶志和扶智”,驻村工作队早已和贫困户成了朋友、亲人,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帮扶就业,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去年,在知悉“潮州菜师傅”技能培训班在饶平举办的消息后,驻乐岛村工作队第一时间找到了该村帮扶对象阿豪,发动其报名参训。阿豪在当地一家餐厅当厨师,得知消息后,他本人同意参加培训班,但餐厅老板以缺少厨师、影响生意为由,不同意其参加。驻乐岛村工作队队长陈文渠和队员多次到餐厅对老板做工作,最终征得了他的同意。2019年4月,工作队主动带着阿豪到饶平县参加“潮州菜师傅”技能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脱产培训,阿豪顺利拿到结业证书,掌握了潮菜的烹饪理论和实践技能,厨艺有明显提升。随后,阿豪再接再厉,又主动参加了“粤菜师傅”培训班,不断的学习,让阿豪的厨艺不断进步,视野也不断开阔。拥有了一技之长。如今,阿豪已在深圳谋得一份工作,家中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彻底摆脱了贫困线。阿豪的故事,只是扶贫工作队“授之以渔”帮扶贫困户就业的其中一个个案。
扶贫,还必须要用真心,才能换来民心。2019年10月15日,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送低保残疾户老洪到潮州市残联安装假肢。老洪今年67岁,早年下田干活被毒蛇咬伤,伤口一直化脓溃疡,2018年,他不得不采取右膝以下截肢。一年多来,老洪只能靠双拐艰难行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生活非常困难。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其奔走处理,历经镇、县、市残联申请、检查、测量倒模等一系列程序后,市残联邀请省专家为老洪进行了假肢安装。经过现场对假肢进行精心的安装与调试,老洪终于可以走路了。这次安装全程免费,老洪心里很高兴,他说,“多亏驻村工作队,他们就像"胶己人"(潮州话,即自家人)一样关心我、帮助我。”现在,老洪不仅有低保金、残疾补贴等基本保障,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贫困待业青年小淑到饶平县电商协会就业;工作队以征集贫困对象“微心愿”的方式,为贫困户解决生活需缺物品。通过一件件小事,扶贫工作组成员成了帮扶对象的知心人,他们对脱贫致富有了信心,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
推动党建强村升级产业富民
扶贫的关键是增收,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农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受益者,通过产业振兴提高农村农民收入,是农村“拔穷根”的重要途径。
在大门坑村,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中山市南区驻村工作队确定了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的产业富民思路。以“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驻村工作队鼓励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高顺昌组织成立了饶平县大门坑农林专业合作社,发展大门坑村茶叶产业项目,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首先,该项目规划茶叶产业扶贫基地,共投入资金71万元,村集体每年收益5万元,每户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固定收益2500元,贫困家庭收入逐步增加。第二,项目投入“631”资金近84万元发展贫困户茶叶种植,通过“以奖代补”引导贫困户结合自身条件购买茶叶种植、加工等方面所需的材料及设备,推动茶叶种植生产向规范化管理转变,让茶叶种植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的发展道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目前,大门坑村贫困户种植茶叶面积已由原先59亩扩大到115.8亩。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积极推动大门坑村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进整村规模发展力度。选准主导产品,建设“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把大门坑村的茶叶、青梅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大门坑村茶叶加工厂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未来将增加村集体和贫困家庭收入,带动贫困户乃至全村打造本土茶叶品牌,增加经济效益。
与大门坑村一样,乐岛村的生态茶叶基地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产业扶贫的模式正在为乐岛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新的出路。
同样,东明村也是在这样的扶贫新思路下完成了华丽的蝶变。两年前,东明村还是一个交通不便、组织涣散、贫困落后的小村落,现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竹山梅林交相辉映,声声鸟鸣不绝于耳,沿途独具竹韵古风的建筑物映入眼帘,一派“世外竹源”的好景致。
2017年,甬莞高速东山站的连通,打破了东明村地处“省尾市角”的尴尬处境。四年来,中山、潮州两地分别选派优秀干部驻点东明村任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推动曾经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转变为凝心聚力、引领全体村民开展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东明村党支部通过党员“挂牌”,增强了农村党员的身份意识,激励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以居住位置和亲属关系划分网格责任区,让党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村的实际工作需要和无职党员自身特长,设立党风党纪监督岗、民主理财管理岗、科技致富信息岗等岗位,调动无职党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义务、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村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中有岗、有为、有责的中坚力量。
挖掘乡土文化助力贫困乡村振兴
在扶贫工作中,驻村工作队还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带动村民利用身边的资源脱贫致富。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与其他地方大兴土木、推倒重来建新村不一样的是,东明村用“客家文化、石头、竹”等统一风格来建设美丽乡村。在驻村工作队引导下,东明村村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地的绿竹资源和村内老物件改造旧民居,将曾经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打造成了一处处环境幽雅的小广场、小景观,将“石头竹子米黄墙”的“东明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
东明村村民陈炳辉利用自家的废弃猪舍,改造建起了农家乐“梅园庭院”,过去被当成废物的旧陶罐、稻草和大石头全成了装饰的宝贝,院子里各色花卉竞相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
深挖乡土文化,就在潜移默化中助推着山村的文化振兴。2018年底,东明村以“讲好乡村故事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在全市贫困村中首先策划举办故事分享会,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发动全村初中生、小学生踊跃参与,由此带动全村群众共同发现、整理本村历史与文化故事。故事征稿启动2个月内,村里收到了40位中小学生的踊跃投稿。经过评委会的筛选,分别选出了初中组、小学组各6位同学的故事作品,在村里举办的故事分享会上讲演分享,让村庄内外宾客一起了解东明村400多年来的历史文化。通过这次挖掘、整理、撰写与分享,东明村的“画眉古井”“神龟石”与“龟蛋石”“仙师爷”等乡土文化融进了文化故事,东明村将征集来的这些故事和村志,集结整理印制成册,作为村文化成果保存、分享、展示,同时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又对“村里故事”涉及到的传统建筑、革命旧址和天然景观进行保护和打造,制作旅游地图和旅游指示牌,让乡村故事赋予的文化“魂”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真正让极具本土风格的乡村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名片。随着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当地群众及贫困户也将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实现长效脱贫目标。
在乐岛村,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组建了乐岛村管弦乐队,日常排练活动中心设在原村委会旧址,农闲时段和村里重大节日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文艺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村前古榕树,打造古榕公园景观,注入党建元素、传统文化内涵,教育引导村民团结互助、尚德修身、奋发进取,努力形成爱党爱国、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一丝牵萦游子魂梦的乡愁乡恋,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四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中山市南区驻村工作队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牵线,正在为潮州饶平山村的脱贫大考书写一份靓丽答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受疫情影响,饶平县大部分企业近期才相继开始复工复产,位于钱东镇李厝村的台资企业金德陶瓷有限公司也于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