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味”成时代集体记忆
汕头非遗展示馆展示的粿品
有些年味如今只能在展览馆里寻觅了
新时代新事物让如今的过年有了新鲜气息,有了新的年味。不过,很多人仍然觉得,如今过年传统“年味”越来越淡,特别是在市区,很多传统过年习俗只存在于大家的集体记忆中,现实生活中已难见到。那些渐行渐远、充满烟火气的传统年俗依然让人心生暖意,回味无穷……
大锅大灶的粿香味
以前,过年需要准备的食材特别多,首先是做粿,从年前好几天就开始了。有的人家会做很多品种的粿,像甜粿、红桃粿、鼠壳粿、韭菜粿等,把家里所有的桌子都摆得满满的。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谢女士提起童年过年的情境依然很兴奋。她说,每到过年的前几天,家门口就会用砖头临时搭起一个大炉灶,之所以要搭这个炉灶,一是自家要杀鸡鸭鹅,需要足够大的锅才能容纳整只家禽烫熟去毛;此外就是用来蒸各种粿品。
“小时候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给这个大炉灶加柴火,坐在灶边,每天薰着粿香味,特别是刚刚出炉掀开蒸盖时那扑鼻而来的浓浓粿香,至今还记忆犹新。”谢女士说。
如今,城市里已不可能再见到这样的情景,虽然各种粿品依然可以买到,但总觉缺了那一股浓浓的年味儿。
鞭炮声中的烟火味
以前过年的时候,放鞭炮是不能缺少的一个仪式,家家户户在祭祖之后,都会燃放鞭炮,贴新春联,辞旧迎新。很多春联写的就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春联户户迎新年”。有的人家,大年夜到了凌晨12点正,又会再燃放一次爆竹和烟花。
“以前过年的时候,从下午两三点开始,爆竹声就没有断过,声音此起彼伏,说话要扯开大嗓门才听得见,那时还觉得有点烦,可现在听不到了,又有点想念。”年近八十的黄奶奶说起年味儿,就想起了那浓浓的爆竹烟花味。
随着城市人口、房屋的密集,为了安全起见,很多城市都禁燃烟花爆竹,表达欢庆的方式就变成家家户户看春晚,在欢歌热舞中迎新年,那股烟火味也就不见了。
压岁红包的新钞味
除夕夜或初一,长辈给未成年晚辈发红包的习俗虽然延续到现在,但形式上已有了很多新变化,没有以前那么有仪式感了。
以前过年前准备新钞当压岁钱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还专门跑到银行换新钞,而且特意换了很多1元、2元、5元、10元的小面值钞票,目的是把红包装得满满的。压岁钱俗称“压肚腰”,红包满满实实,寓意腰包充实富裕。
而如今,给红包都直接给百元大钞,很少会专门去换小面值新钞票了,也有的直接在手机里发红包,连实物红包都省了。
红包还是红包,但新钞的香味儿不见了。
祝福声中的人情味
以前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要互相拜年,拜年的人都会带上一对大桔(潮州柑)送主人,主人也会回赠一对大桔,互相祝福对方大吉大利。
而如今,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的习俗也开始淡化了,除了至亲长辈,朋友和普通亲戚互相在手机里发一声祝福完事,很多还是群发,甚至有的人直接复制别人的话,连名字也忘改就转发了。
祝福声还在,但人情味却变得越来越淡了。
不过,虽然有些年味在变淡,但也有很多新的事物让过年有了新鲜气息,像五花八门的微信贺年,街道社区处处张灯结彩,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新年有了新的年味。 (题花剪纸:黄少琼)
本报记者 许玉璇 文/摄
新闻推荐
潮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环境整治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强化工作举措 科学应对疫情
本报讯(记者刘银璇)28日下午,副市长洪岳伟主持召开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环境整治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