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作品突出重围首摘“山花” 《岁朝清供》站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领奖台
□文/本报记者丁玫
岁末年首,潮州市工艺美术领域传来喜讯,由潮州市民间艺人佘可燕、康惠芳、余远彧创作的潮绣《岁朝清供》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这是潮州迄今为止摘下的第三朵“山花”,也是潮绣作品首次获得该奖项。
近日,记者来到该作品主创之一康惠芳的潮绣工作室,一睹《岁朝清供》风采。
走进工作室,记者立刻被摆放在正中央的《岁朝清供》吸引。这幅作品长约5.2米,高约2.7米,题材取自中国传统文人酷爱的吉祥画材,主幅蟠龙环瓶绕,花魁满堂香;侧幅博古彩瓶,花木争妍。整体构图饱满,色彩绚丽,技法精湛,极具创意,搭配质感上乘的黑檀木座架,在灯光照射下更加光彩夺目。
据了解,“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在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上千件作品里,遴选出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等四类共20件优秀作品。
谈起《岁朝清供》的创作,康惠芳仍记忆犹新。“岁末年初,古代文人结合各种民间喜乐,常取一些时令花草蔬果、金石器玩、吉祥物什,参差错落地摆上案头,成为屋中一景,这被称为"岁朝清供"。”康惠芳说,《岁朝清供》是民间最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但要绣出个性并不容易。从构思到绣制完成,期间多次拆除重做,不断修改完善,她花了整整三年时间。
康惠芳指着其中一个图案向记者介绍,“这个花瓶需要用景泰蓝的色彩和图案去处理,所以底调我选用孔雀蓝的色彩来表现,把底子打好后再将棉花垫在色彩之上,用潮绣术语来说就是"筑金",会更显细腻好看。”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从题材构思到作品装饰,甚至小到丝线的运用,都体现了从传统中寻求突破创新的理念。康惠芳透露,在创作《岁朝清供》时,她大胆将金线和绒线结合,通过金银线和绒线的巧妙搭配,综合应用绣、垫、贴、拼、缀等多种潮绣针法,来表现龙身缠绕的博古花瓶、色彩各异的多种花卉、吉庆祥和的桔子及玉白菜,就连竹子倚靠的石块都富有层次感与立体感,给人多彩与典雅的感觉,使作品在细腻中闪耀光芒,体现潮绣工艺的精湛特色。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康惠芳不断突破创新,创造出“立体双面垫高绣法”,她主持创作的大型作品《龙腾盛世》、《金色中华》、《松鹤延年》等多次获得国级、省级奖项,使潮绣在众多绣种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说起潮绣,康惠芳总有说不完的话。“一有展出机会,无论多远、多辛苦,我都要把潮绣带出去,让更多人认识潮绣文化,感受潮绣魅力。”康惠芳说,连年来,她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广东馆工艺展览、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工艺美术双年展”等,选送作品先后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参展,甚至漂洋过海到泰国、俄罗斯。在国家博物馆、“双年展”等高专业平台上,她与各地刺绣大师进行交流,到场询问观众的感想和感受,在吸收经验、提高水平的同时,不断对作品加以完善、改进。
对这次获得“山花奖”,康惠芳直言非常激动又十分荣幸,“这是潮州传统工艺潮绣首次获得山花奖,潮绣文化走上了这么高的平台,离不开有关部门全方位的引导和宣传,让工艺美术领域迎来了这么好的机遇。”
如今,年过70的康惠芳仍为潮绣的美好明天而奔波忙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再出精品,潮绣领域人才辈出。她说,“希望能绣出更多好的作品,培养更多潮绣传承人,把记得住、留得下的针法在作品上呈现,将"潮绣"这张名片推广出去,让潮州的优秀传统工艺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佳涛)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召开加强春节期间网络订餐平台监管座谈会,督促网络订餐平台加强商家法律法规宣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