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三环集团董事长张万镇一心专注陶瓷技术创新 舍得“烧钱”研发 成就“隐形冠军”

汕头日报 2020-01-22 07:45

张万镇

20世纪70年代蜗居“老君堂”、80年代搬入乡镇小楼、90年代建起大型厂房、2013年成立研究院……潮州三环集团展厅内的四幅照片,展现了这家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

三环集团所在的广东省潮州市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瓷都”,陶瓷产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但与生活中时常接触的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卫浴陶瓷不同,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遍布于家用电器、数码设备、智能手机等工业产品中的电子陶瓷元件,在光纤陶瓷插芯等产品领域更是行业“隐形冠军”。

小庙里艰苦起家

1970年创建的潮州市无线电元件一厂,是三环集团的前身。回忆起当时蜗居在小庙老君堂里的岁月,三环老员工们说得最多的三个字是“穷”“苦”“省”。

70岁的退休员工许耀龙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既缺钱又缺物资,连最基本的锯片、电焊条都没有,只能东借西讨,如今的董事长张万镇就曾经拿自家的铁脸盆去换原材料。

条件差工资低,工人们每天的收入就是2两米票和2毛钱加班费。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这些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的年轻人依然没日没夜地学技术搞实验做产品。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这家潮州企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固定电阻器和陶瓷基体生产企业,但依然保持了精打细算的经营管理风格。

潮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黄晓晖至今对20世纪90年代张万镇在市人大会议上的一次发言印象深刻。他说,当时张万镇把当地所有的银行利息都比较了一遍才决定从哪贷款,“三环那时候已经是潮州的大企业了。”

“就对陶瓷技术感兴趣”

“光纤陶瓷插芯”“氧化铝陶瓷基板”“电阻器用陶瓷基体”“手机锆材料陶瓷后盖”……和普通员工一样穿着浅蓝色工服的张万镇,熟练地介绍外人听起来相当拗口陌生的陶瓷技术和陶瓷产品。当记者问及“手机陶瓷后盖会不会容易摔碎时”,这位70岁的老人笑着拿起样品往地上砸,结果并无损坏。

信心来自对产品和技术的专注。20世纪80年代,这家企业通过引进外国先进设备,电阻及瓷体实现自动化生产。到了90年代,虽然依靠成本低的优势做代工还能挣钱,但三环已经意识到了技术自主的重要性,于1998年建立了广东省电子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事实很快验证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2005年,三环在光通信领域研发自制出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的专用设备,用于连接光纤线路的陶瓷插芯产量和质量迅速提高。目前,三环光纤陶瓷插芯产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70%以上,跃居世界首位。

2013年,三环集团又成立规格更高、规模更大的研究院。三环集团研究院副院长陈烁烁说,研究院设有9个研究室和测试分析中心,研发团队多达800人,同时还从国外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聚焦陶瓷行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摔不碎的手机陶瓷后盖,凝聚了至少七年多的技术攻关努力。“大家的观念里陶瓷是易碎品,怎么更新材料增加硬度非常困难,但是经过持续的研发,我们更新了人们对陶瓷的新认知。”三环集团手机部品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双节说,他们晚上经常接到手机厂商询问新品实验进展的电话。

基于陶瓷材料的创新应用在三环被称为“材料+”,而这家企业对不少地方热衷的“重组做大”“炒房挣钱”“多种经营”似乎毫无兴趣。记者问起公司股票情况时,张万镇手指着生产车间的方向回答说“我对那些事情没兴趣,真正创造价值的是这个”。

外来研发人员占比过半

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以上的技术人员不是本地人……在地处粤闽交界、交通并不便捷的潮州,为了跟发达地区“抢人”,三环集团在招聘人才方面不惜“血本”,给出了不下于一线城市的高工资。

“内部制度达到100多万字,日常事情只需按流程办事即可。”陈烁烁说,三环内部已有64项管理制度,其中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奖、工程师评聘规定已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主体,优秀的员工可以凭借创新业绩晋升为工程师、甚至进入管理层。

三环集团还鼓励全体员工为企业发展提建议。厂区内有条路坑坑洼洼,有员工认为这导致提高了运输产品时的损耗率,应该花钱修一修,结果企业不仅把路给平整了,还给提建议的员工发了奖金。

年投逾2亿搞研发

2019年,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三环集团牵头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工程化开发”位列其中。

“光是给项目团队发工资奖金,一年就要花差不多一千万人民币,而且实验需要不断燃气发电,有人说烧的不是天然气,而是人民币。”该研发项目一位负责人说。

听起来是开玩笑,但如此舍得为创新花钱,背后却是企业对未来的危机感。几乎所有受访的三环员工都会提及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近年来遭到的“封堵”和“断供”。在他们看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要生存必须立足于不断研发、储备新产品,三环同样需要“鸿蒙”芯片这样的“备胎”。

“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调研一代”——这是三环引以为傲的创新驱动循环,每年企业在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投入的钱至少要花两亿多元。

三环集团研发人员透露,经过不断反思和讨论,企业已经总结出30多条研发项目的立项标准,内容涵盖市场前景、技术壁垒、企业优势、资源制约、环保政策等。

张万镇说,企业将继续立足于创新根基、研发与制造能力,加大对技术研发人才未来的投入,为打造中国创新型企业、成为世界先进材料专家而稳步前行。

(据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潮州歌册: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

□陈友义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陈泽泓《潮汕文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