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村”:因一部小说名扬全国 探访农民作家王杏元故乡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本报记者前往著名作家王杏元的家乡饶平新圩镇燎星村,探访他修缮一新的故居。王杏元(1933年12月-2019年8月),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甚丰。他当农民、爱农民、写农民。通过他的笔,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生动可爱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幅反映时代变化的历史画卷,因此他有农民作家的美誉。他的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一版再版,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影响深远。他是潮汕人民的骄傲。而“绿竹村”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燎星村,这个小村庄,也因一部小说而名扬全国。
“马岭山腰桂竹根, 村后果子满山黄。村前梯田相连接, 马岭山腰接天堂。”这是王杏元饱含深情写下的对燎星村的赞诗。燎星村位于饶平县新圩镇政府北部,因地处原渔村镇西北面山间谷地边陲,故称“燎仔角”,新中国成立后而取名“燎星”。燎星村四季盛产水果, 是水果之乡,主要有杨梅、青梅、青柑、山枣、橄榄等。燎星村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村落始建于1861年, 因在原渔村镇沟背(今旧楼)自然村分设迁入而形成。村北面鸡笼山,海拔270米。“乡村虽小,它的历史变化,姓氏人口繁衍与宗支迁徙,以及经济文化,风土人情,都无不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分系支流。因而它的一物一事,都可借此窥视中国的一方侧影。”王杏元给予高度评述。
一个故事很多的乡村
记者一行在村书记王南辉、当地文化站老站长陈成泉的带领下,一路感受乡村独特的历史人文。据陈成泉介绍,燎星村也被称为绿竹村。20世纪80年代初, 根据王杏元创作的小说《绿竹村风云》改编的电影《天赐》,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出品。影片中那些风光秀丽的场景大多取自燎星村,燎星村也因《绿竹村风云》和电影《天赐》而名闻全国。
据介绍,在村后的四百岭山上至今仍留有古驿道遗址。山顶大石岩、山脚的岩坑、山偏东南部的“练兵场”……这些无不讲述着名震潮汕及福建漳州一带的宋末元初抗元英雄陈吊王,与巾帼英雄朱蔓姑领导抗击元兵的英勇故事。在本地老一辈人的口中,至今还流传着他们俩凄美的爱情故事。青山依旧在,故事永流传。
燎星村还有红色苏区的故事。燎星村的“槐德堂”在秀山公祠内,是革命秘密活动的旧址。1948~1949年上半年中共潮州饶平县饶中区委领导的南四武工队和闽南部队在燎星村以槐德堂为据点频繁活动;燎星村多人参加革命……
村里或建王杏元展馆
来到王杏元故居,原来破壁残垣,没有屋顶的老房子已经修缮一新成两层小楼房,门口对联书“杨梅山枣哺南疆俊士,绿竹风云传禹句华章”。进入屋内,小展厅墙上展示王杏元生平大事记,靠墙玻璃柜里是王杏元部分的手稿和出版的小说。
王杏元曾说,作家选择题材,犹如掘井人选择泉眼一样,那个地方没有泉眼,你挖得再深也没有用。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泉眼是人性的,是全人类的,无国界的,当你挖到了人类灵魂的深处,它就没有止境,它就能够感人。“是非分寸细磨墨,阅世从容若品茶”,这是这位已走进文学史潮汕作家的艺术感言,也是写照。看着他的手稿,仿佛“泉眼”在前。
燎星村上下,说起王杏元,无不赞颂有加,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村书记王南辉告诉我们,村里或将选址建成一处关于王杏元的展馆,由王杏元子孙设计的方案目前正在报批中。如果通过,将来落成后,是村里的一处文化标志,也是特别高大上的展馆,为文化推广带来不可估量的成效。
龙文楼和野山枣糕
来到燎星村,淳朴的村民们非常好客,若你恰好在时令水果成熟时拜访,他们会热情慷慨地摘下任你吃。燎星村地处山区,污染少,原生态风貌保存的较多。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山上常年生长着各类天然野生果子,比如野山枣,这是制作山枣糕原材料。山枣糕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名点,也是燎星村的拳头农产品。它含有多种维生素,是潮汕凉果中的佼佼者,更是著名的绿色食品。山枣糕的制作相传自清朝后期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村中的代表民居龙文楼,我们看到了正在制作山枣糕的农妇。这位老阿姨告诉记者,山枣糕要经过筛捡、蒸煮、去核去皮、揉制、铺压、晾晒、封膜、包装等工序,全手工制作。
龙文楼建于1861年,占地面积1920平方米,该楼为传统的客家土楼制式,月眉形,土墙浇筑,双层土木结构,保存较为完好。现存宗祠1座,为秀山公祠,始建于1879年,重修于2000年。潮汕传统民居和极具民俗特色的手工制作场景相互辉映,突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产业极具潜力的前景。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日下午,汫洲边防派出所接到一起自杀报警,民警迅速出警,找到喝农药的轻生男子,经奋力营救,该男子最终脱离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