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理村事 理出乡村美

潮州日报 2020-01-03 08:51

村民家门口的水泥路平坦干净。▲池塘整治改造后安装了喷泉,提升了观赏性。▲新建的厂头村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文/图本报记者李欢欢

村里事情村民商议

2017年前,厂头村村支部书记一职连续3年空缺,村“两委”班子不健全,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村务工作也基本没办法开展。吴钿任厂头村党支部书记后,他首先从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入手,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渐渐激起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如何改变村的落后现状、建设美丽乡村?吴钿觉得村民们最有发言权。于是,通过村两委牵头、村民推选,厂头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选出勤于干事、公道正派的村民出任村理事会成员。村民理事会成员共有50多人,有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乡贤代表、致富能手等。村民理事会常务理事成员共12人,包括书记、主任、老人理事会会长,退休老干部2人,乡贤代表8人。常务理事成员明确各自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

村民理事会成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带着感情听民意,带着责任办实事。他们走街串巷,把事情做到村民心坎上,走访了村里老干部、老党员、乡贤等,请他们建言献策、共谋村庄发展之计。

理事实干赢得信任

在征集民意后,村民理事会成员进行梳理汇总并认真逐项研讨。因村里乱扔乱堆垃圾杂物现象较为突出,村民理事会把大家最关心的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硬仗,

整治资金哪里来?村民理事会成员主动担当,率先垂范带头捐资,同时动员全村党员干部、乡贤捐款,功夫不负有心人,短时间内就筹资180多万元,作为村环境整治启动资金。厂头村很快掀起一系列“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村容村貌改造热潮。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村里垃圾堆不见了,蟑螂蚊蝇少了,村民的心情也舒畅多了。村环境卫生黑点得到有效整治,厂头村人居环境大大提升,大家都有目共睹,内心也开始相信村民理事会真正在为村里办实事。后来,村民理事会在动员建设美好家园捐资时,村里家家户户都积极捐款,1万、5万、10万……众人拾柴火焰高,截至2019年底,捐款金额高达800多万元。甚至有的贫困户也想捐款,主动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但被好意谢绝了。

有了充足的资金,厂头村村党支部根据前期收集的村民意见,围绕村环境再改善、服务再升级、管理再优化等三方面进一步提升改造方案,交村民理事会讨论,再召开村民大会进行表决。方案经村民通过后,理事会成员立即以饱满的热情带头开始干。

能人乡贤“各显神通”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理事会吸纳了很多“专家”,他们有的是建筑商,有的是灯具商。“路灯要用多少钱?”“这条路要铺多厚才比较好?”“工程量多少?”他们懂造价、懂技术,心里面自有一本“明白账”。

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承包家乡建设的工程,只是发挥各自领域的“特长”,提供专业指导,对道路硬底化、亮化、绿化等工程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在这过程中,村民理事会及时把工程明细账向村民公开,做到“阳光操作”,让村民们清楚每一笔钱都用在哪儿。

“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村民的聪明才智,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村民把村的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吴钿感慨地说道。

村民理事会的担当,乡贤的带动,还有村民的配合,使厂头村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顺畅了许多,成效也迅速显现。“闹心”的垃圾废弃场变成了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休闲健身场所,成为村民锻炼好去处;“黑臭脏”池塘变美了,成为乡村一景;15000多平方米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提升村庄的形象;杂草丛生的老厝区变得优美整洁,让人心情舒畅。

村民齐心家园和美

如今,整个厂头村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广大村民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看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从以前的要我干到现在的我要干、争着干。村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上来。

“村环卫部门将免费为全村每一户村民统一配备环卫桶,村民必须将生活垃圾放入村统一配发的环卫桶中……”厂头村把生活垃圾倒进桶、建筑垃圾报备案、房前屋后三包等内容写进《致村民一封信》,分送到每家每户。村民们认真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维护村中的公共财物,美化净化村容村貌。

村里配备了2名专职网格员,在村主要场地、路口,安装了25个全天候“站岗”的监控头,进一步提升了村域治安防控水平。今年来共收录网格事件241件,办结率100%。“晚上有灯光,还有监控,小偷也少了,大家都夸。”村民纷纷点赞。

村文化广场上,妇女们闲暇之余聚在一起,跳起了充满活力的广场舞;老人们三三两两在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散步;村里不时有舞蹈队、篮球队等文化体育团队,与周边村联合举行文体比赛,活跃乡村的文化氛围。

“近段时间来,村里积极筹备开展最美家庭评比活动,以及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弘扬真善美,传播社会正能量。”吴钿说。

自开展新乡村建设以来,厂头村全体村民在村“两委”班子和理事会的带动下,经历了由观望徘徊到积极支持再到自发自觉的华丽转身。现在乡村美了,村民笑了,人心更齐了,如今的厂头村,美在环境,更美在人心。

让村民在参与中获得幸福感

洪巧俊

一年前,国家自然资源部组织的农村宅基地等三项制度改革专家研讨会,安排了10位专家发言,我是发言者之一。这次发言我讲的主要观点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干;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协商民主的作用,让村民在参与中获得幸福感。”没想到在潮安区金石镇厂头村找到了“知音”。

如何发挥村民理事会协商民主的作用,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村里的事务中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都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厂头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新时代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遵循治理的一般规律,还要引入现代治理理念,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城乡结构差异,因地因村制宜,选择符合村情民情的治理模式,确保乡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为此,这个村在成立一个什么形式的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有哪些人构成?如何推选?进行了思考与讨论,他们认为必须推选出组织协调能力强、勤于干事、公道正派的人员出任理事会人员,才能让他们带着村民们撸起袖子大干。经过推选,村民理事会成员共有50多人,在这50名代表又产生出12名常务理事,这些人是村书记、主任,退休老干部2人,老人理事会会长1人、对村里贡献大的乡贤代表8人。从而规范村民理事会建设,各位常务理事各自分工,明确各自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从而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村民理事会与民意的有效连接,乡村治理有效机制也逐步建立了起来。

众所周知,乡村社会治理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生存发展与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城乡之间权利平等、公平正义。乡村治理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乡村社会管理机制。因此该村着重从健全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入手,尊重民意、因地制宜,不断提升村民协商民主的效率效能,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充分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他们首先走村串户,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村民有哪些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村民反映的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后逐项研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由村民理事会进行讨论和表决。这样的决议就“接地气”,也符合村民们的心愿,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从而实现农民想治理、愿治理、能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氛围和环境。

与民意有效地进行连接,是这个村的乡村治理的一个亮点。值得关注的是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建设,不仅有利于村里的发展,而且提升了村民的归属感,强化了他们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搭建了重要平台。

厂头村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在利益关联紧密的熟人社会开展村民自治,更便于实现直接民主,使村民对于本村发展和治理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参与积极性,村民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过去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强力推动的工作,变成群众自己的事,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高涨。这个村的建设资金800多万元,全部来自村里人的捐款,连贫困户也要捐款,主动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但被好意谢绝了。从这个侧面反映了,只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干”,就会有一种无穷的力量。

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足迹已经清晰可寻,管理变治理、民主促民生,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厂头村如火如荼的村民自治,最终实现了村庄发展的良性互动和万象更新。

新时代,将是基层治理的痛点凸显期,也是亮点催生期。所以,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伴随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发展,社会处于向现代化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出现新态势,社会矛盾、社会价值、社会心态呈现新特征。传统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我去不少地方调研过,不少村的创新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也很“接地气”,但往往不“接天线”,这是因为地方情况的特殊性,或改革者视野不开阔,站的高度不高,所以他们的经验示范性不强,推广价值不高,尤其是难以持续。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基于此,这就要上级部门加以积极引导,加强顶层设计,与现行法律、政策相适应的改革,要加以鼓励;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要加以支持;不符合实际需求的,要及时“纠偏”,以更积极稳妥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新闻推荐

“肮脏溪”逆袭变身岭南水乡

冬日的暖阳洒在庵江溪水面上。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通讯员安宣、吴伟坚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小桥流水,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