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和一个老人

汕头日报 2019-12-08 00:46

书橱里有一本线装书,花青色夹宣封面,茶色仿古毛边纸做内页,印着庄重拙朴的老宋体字,我极喜欢。这本书是《唐诗三百咏襄阳》,编者系襄樊市文史专家、文联原主席邹演存老先生,1993年他选编这本书时已年近古稀。邹老是我父亲的中学老同学,他们毕业分别后距离再见面竟然隔了半个多世纪,2002年父亲回襄樊探亲时才见到这位牵肠挂肚了60年的老同学,此后便有了很多故事。

大约12年前的一天,父亲突然跟我们说,湖北老家的邹伯伯要专程来汕头看他。父亲很兴奋,大谈起这位老同学早年的逸事来。我们听了有点小吃惊,他们都是耄耋老人,平时鱼雁往来已相当不易,而这回要千里迢迢从内地跑来南海边,谁陪同呢?老爸说,放心,有家人陪,这两天就到,赶紧启动接待模式。他继续强调,我们老人不需要排场,住得近方便见面最重要,马路对面的小宾馆就好,干净清爽设备也齐全。哇,真没想到,他老人家居然先去考察好了,我们照办就是。两天后,邹老在女儿陪同下来了,一位蛮精神的老先生,很朴素的文人范,和善又风趣。两位老人碰在一起,说着说着我们听不懂说什么了,原来已经从普通话渐变为襄阳版普通话,最后变成满口乡音,我长到五十多岁仅仅在祖籍地呆过一个月,这下完全被语言甩到老远,看来没我们什么事了。

方言就像外语,当你没有语言环境,是很难掌握的,想起2002年元宵节,我应湖北美术院老院长冯今松老师邀请去办画展,他们把展览定位为回乡画展,在研讨会上,我听不懂带口音的发言,冯老院长看了无奈笑着摇摇头:“楚地女儿听不懂家乡话了!”在这之前,我们也见识过父亲两度回老家归来,好一段时间内他的普通话便变成了“襄普”,慢慢地才转回来的。这就是乡音的魔力?

邹老先生平易近人,幽默得很,两个老人说着说着便哈哈大笑,他在汕五六天,最重要活动就是和父亲喝茶聊天,积累几十年的话语好像要在这几天倾吐出来,当然潮州是要去的,韩祠要去瞻仰,湘子桥牌坊街要去逛逛,而汕头的老市区也要转转的,邹老想弄明白,为什么他的老同学离开襄阳古城来到这个历史并不悠久的海滨小城就不回去了,这个城市有何吸引力,老同学竟还是读历史的!其实我们想,并不是父亲从来没有想过回故乡吧,只是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牵扯的方面太多,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在襄阳人面前,潮汕实在没有什么古迹名胜可看,要显示地方特色主要在吃的方面,我记得当年的地方美食也都请老先生去品尝了,不过这不是他特别感兴趣的。邹老是书法家,曾是襄樊市书协副主席,当然要到我刚搬不久的画室去看看。在画室,看到杨之光老师题写的“澄境居”和香港二舅吴羊璧写的对子“澄明有境,守拙以居”,老人家大为赞赏,又看看书架,发现有他喜欢的书,即和父亲又聊开了,当然又是进入乡音系统。老先生兴致很高,我请他留下墨宝,邹老欣然同意,提笔一挥而就,为我题写了“澄境居”,颇见文人风采。

说到前面提到的《唐诗三百咏襄阳》,得说一下次年老爸的襄阳之行。邹老的潮汕行,搅动了父亲的思乡情愫,大概半年多后的2007年七八月,便飞到家乡,那次的行旅内容丰富,最开心是和邹老一起回了趟母校,离开六七十年的老校友归来,是一件既欢喜又感慨的事,据说还接受了采访,我估计是打开话匣子关不上了吧。在襄阳,那时还叫襄樊市,从父亲带回的照片上看到两位老人的活动轨迹,最有意思的是,结识了“拾穗者”这个民间文化工作群的一帮年轻人,邹老是他们的顾问,在襄阳期间,他们也请父亲聊了记忆中的老襄阳,并送了一本《汉水文化探源》,集体签名留念。那次回乡,父亲也了解到这么多年来老同学为家乡所做的贡献,前后四载苦心孤诣纂辑和撰写了《汉岘簇锦绣·襄樊十景》《襄樊故迹谈》和《唐诗三百咏襄阳》三本书,意在把现代、近代和古代襄樊的人文和自然状况从某个角度呈现出来,为读者了解两千年的历史名城提供了资料参考。

父亲从襄阳回来,《唐诗三百咏襄阳》即到了我的手上,开始我还吃惊于难道有三百首唐诗跟襄阳有关,翻开序言,当读到“古镇襄州,历春秋汉晋,钟灵毓秀,文人荟萃……骚人墨客接踵而来,留连山光胜迹,吟就千百佳篇,大小杜登城览尽两岸风景,前后李挂帆兴叹一水碧涛,王孟留醉,渔梁渡头舟歌晚;元白寻古,坠泪碑旁月已明”时,已经感受到三百首绝对货真价实了。大小杜,前后李,盛唐的诗歌大伽都写过襄阳,可见当年襄阳城的历史地位。

这本书是邹老先生历一年多的时间,从堪称我国古典诗词宝库的《全唐诗》近六万首诗作中选出的,经过读、选、编、注、抄再到印刷的繁琐过程,《唐诗三百咏襄阳》一书的问世为读者提供了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认识历史条件下的与襄阳古城有关的人物、经济、军事、民俗及风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历史寻源角度看,对研究襄阳文化底蕴也有所帮助。在此书中,三百首系一百一十多位诗人所作,其中有唐代襄阳籍诗人杜审言、张柬之、孟浩然、杜甫、张继等的诗篇,也有到过襄阳或曾任职襄阳的诗人的作品,书的末尾附有“唐代襄阳籍诗人名录”和“任职襄阳诗人名录”。书中注明,个别襄阳籍的诗人,因找不到专门写家乡的诗篇,便选入一首他的代表作以代之,比如张继。邹老想得真是周到。

父亲回来后,两位老人经常通信,邹老还多次寄来家乡土特产,大约3年前渐渐没有了音讯。老爸经常念及,言语间无比担忧,毕竟都是跨过90门槛的老人,邹老曾来信说几次住院,需坐轮椅了,目前状况如何?一天天在焦急等待中过去了,前年父亲仙逝,老人们的故事戛然而止。

大约半年前,大弟打来电话,说快看电视,正在采访邹老,我们迅速收看,看到他正在侃侃而谈,正心生欣慰,节目结束了,拉字幕时却看到邹老的名字打上了长方形线框,关掉电视,伤感袭来,久久无语。此后,每当我触摸到这本《唐诗三百咏襄阳》时,就忆念起这位幽默可亲的襄阳老人来。

新闻推荐

百赊唔如五十现五十唔如廿五便

谚语内涵:“百赊唔如五十现,五十唔如廿五便,廿五唔如十五落腰肚。”这是一句潮汕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原意指的是做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