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纪念馆岭南建筑大师造
很多人听说过岭南画派纪念馆,却未曾一睹真容:它就藏身于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中,而且出自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何镜堂之手,早在1993年便荣获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建筑部优秀设计三等奖;今年1月,岭南画派纪念馆列入“广州市历史建筑”。
绿树掩映中临池而建的白色穹顶建筑,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旦沐清晖夕披彩霞……来到岭南画派纪念馆,会有一种踏入童话城堡的欢欣感。何况,馆里珍藏着岭南画派前辈名家们的诸多手稿、佳作,不时以文献展、研究展形式拿出来“晒一晒”,更是让人大饱眼福。
走在馆内螺旋式的楼梯上,听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总监韦承红娓娓解说建馆始末,岭南画派大家们的风骨精神,岭南建筑大师的理念追求,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
“四老”开画展筹款建馆
岭南画派纪念馆建成于1991年6月,其设立,与广州的改革开放先试先行不无关系。
得益于穗港两地交流政策的开放,1980年黎雄才与夫人谭明礼、关山月与夫人李秋璜访港,与赵少昂、杨善深重聚。三十年不曾聚首的岭南画派四大家,在香港相逢的第一次聚会上,兴致勃勃地商议筹办联展,四位大师计划合作一批新作。但由于当时四位大师年事已高,又限于客观条件,四人无法长时间一室作画,每幅合作画的题材、布局、具体分工的商定以及画作在穗港两地的运送互换,成为棘手的问题。
此时,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杨奇自愿成为鸿雁,担当了这一交流创作的使者,将一幅幅半成品辗转交换于四位大师之间。四位画家巧思妙构、心感神应,以这样的方式合作了一百多幅既保留个人风格又浑然一体的作品。这批作品后来成为岭南画派纪念馆的重要馆藏。
合作画是“四老”沟通的纽带,建立岭南画派纪念馆这一共同的夙愿也被提到日程上来。
“大家觉得广州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还是应该建在广州。”韦承红表示,当时关老、黎老都在美院,这里环境安静,也有学术氛围,就跟学校协商,最后选定了荷花池这块地来建馆。
地方有了,经费来源成了头等大事。时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的梁世雄参与组织了建馆工作,据他回忆,1987年12月3日,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奠基仪式。3个月后,为筹款而举办的“岭南国画展”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开幕,共展出了100多幅包括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赵少昂等大家的作品。
祖籍佛山,有香港“塑料大王”之称的实业家梁知行听闻后,在展览上捐赠100万元,成为纪念馆建设的第一笔经费。面对如此热心的企业家,关山月先生十分感动,随即赠予自己的精品梅花系列《春夏秋冬》。之后,其他海外华侨也陆续捐款资助。到1991年6月岭南画派纪念馆建成,前后花了约600万元。
“折中中西”的理念融进中西合璧的建筑
由于关老与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交情甚笃,特意登门拜访邀请莫老负责岭南画派纪念馆的设计工作。那时候,何镜堂院士是莫老的助手,也深度参与了纪念馆的建设。
从外观上可以看出,岭南画派纪念馆吸收了新艺术运动的一些设计元素。何镜堂曾与前去拜访的韦承红谈起当时的理念:岭南画派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跟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差不多同时期,而且岭南画派倡导“折中中西”,因此,特意吸收了新艺术运动代表性建筑的一些风格,融进岭南本土风情中。
岭南画派纪念馆分为两部分,展馆主体居中,东侧为办公场所(最初为招待所),两栋建筑各抱地势而起,构成富有岭南庭园特色的方塘水院。展馆外墙上的大树浅浮雕,以及穹顶上的潮州瓷片镶嵌,也都融入了本土特色。而副楼的雪糕甜筒样式以及内部曲线美的装饰风格,则借鉴了西方的建筑潮流。像现在展厅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扶手,就依然保留了当时弯曲的铜构建,跟建筑整体相呼应。一层正中间通往二层的楼梯,落地窗既提升了采光效果,晶莹剔透的玻璃砖又增强了美感,尤其是窗外的藤本植物若隐若现,营造出了一种梦幻感。
不能不提的,当然是展馆前飞架荷塘的两座半月形的弧形阶梯,蜿蜒直上纪念馆大门,连接着像火焰般的城堡式门亭。傍晚时分,着一袭华服站在门亭处或楼梯上眺望,葱茏大树和殷红斜阳映入荷塘中,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而你便是画中璧人。再想象一下,到了三四月间,“池塘生春草”,又或者七八月间,“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说,这里不输任何网红打卡点。
馆藏力作不时精彩亮相
这里的藏品、展品,带给观者的是最高段位的精神享受。
“四老”的合作画自然成了岭南画派纪念馆珍藏的“第一桶金”。此后,关老、黎老等,他们和家人又捐赠了许多精品力作。
关老、黎老在世时,都捐过课稿。“关老有一百多件,包括了教学手稿、白描人物作品等。影响非常大的《黎雄才画谱》,当中主要的山石、树木课稿都在岭南画派纪念馆;"百年雄才"大展后,黎老的家属又多次捐赠了上世纪40年代他在西南、西北的写生稿……他们的写生稿,尤其能体现岭南画派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对于今天的教学、研究非常有意义。”韦承红表示。
正是在这些珍藏的基础上,近年来,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性大展,包括了“曙色——二十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鸿雁传春声——馆藏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展”“翰墨绘新图——岭南画派画家描绘新中国作品展”等。
而说到馆藏代表作,韦承红一口气能列举出一串:
高剑父先生1929年创作的《芭蕉图》,虽然尺幅不大,却是用排刷来画的,很能代表他的革新精神;
关山月先生1962年的作品《榕荫曲》,笔墨好,画的是家乡阳江村口的大榕树,具有岭南的诗情画意;
“镇馆之宝”、黎雄才先生捐献的《珠江长卷》——这幅60多米长的手卷,是他晚年的扛鼎之作。这件作品还是1999年刚到岭南画派纪念馆工作不久的韦承红跟着主任一起到黎老家里取的。“黎老住在瑞宝乡一带,主任准备了一个很普通的塑料袋要去把宝贝装回来,说是"越不显眼越安全"。当时画作还没装裱,黎老分为六卷放起来,他翻出来看了一遍,又拿起笔来加了加,才满意地说"好了"。”
在2017年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的“咫尺写江山——黎雄才手卷研究展”上,《珠江长卷》曾亮相过,很多观众驻足欣赏许久。
新闻推荐
纪念韩愈治潮1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潮举行 弘扬勤政爱民精神 助推潮州城市建设
本报讯(记者曾晓纯)23日,以“韩愈民本思想与潮州振兴发展”为主题的纪念韩愈治潮1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潮州举行。来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