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歌谣留乡愁
●古燕秋
“阿哥有心妹有心,铁尺磨成绣花针。阿哥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七十多岁的外婆教了我这一首她母亲、我的外太婆从唐山带过来的客家山歌。外婆回忆说她母亲以前没有去洗锡米的时候,有空就带着小孩坐在大树下,教导他们唱山歌。山歌的内容都是讲述唐山故乡的事迹,像是唐山有钱老男人会唱:“你唔爱嫌公式老,青山老柴正耐烧。好似青山的波罗木,斧头难劈火难烧。”意思是不要嫌弃他老,其实他像青山的波罗木一样强壮,也暗喻他可以娶年轻的姑娘。
我们的祖先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后,异乡慢慢成为我们的家乡,这些从唐山传来的歌谣也渐渐消失了,而是开始出现客家流行歌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马华人社会,被誉为客家歌王的张少林在当时演绎的《阿婆卖咸菜》《路霸》《泥水妹》《讲钱失感情》等客家歌曲,让客家华人有了不同于收听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音乐体验。这些改编自流行歌曲的客家歌曲贴近社会情况和时事问题,例如《路霸》描述当时大马社会的路霸风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不管是山歌还是流行歌曲,它们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含了时代演变和家庭的回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说自己族群的方言了,更别提让他们唱山歌了。眼看这些与祖先生活,或是与我们某个年代生活密切相关又朗朗上口的歌曲渐渐消失,让人觉得非常可惜。
普立兹新闻报道奖得主暨战地记者Chris Hedges曾经说过:一个生生不息的文明,是能将语言使用作为保持社会机器前进的一种日常工具。大马华社原来是个多语言的社会,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广东话、海南话等都在传承和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为什么这些语言渐渐式微了?我们是时候认真思考大马华人在积极捍卫华语作为“母语”的同时,是不是排挤了其他方言的生存空间?我们也是时候出来“捍卫”与广泛“传播”方言,才不会让这些珍贵的语言文化消失在这一代人的口中。(作者系马来西亚华裔,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新闻推荐
潮州的废瓷堆不见了。在有“瓷都”之称的广东潮州,工厂门前却几乎见不到废瓷堆。要知道,早几年,在潮州,烧坏后丢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