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的“石门”

潮州日报 2019-11-10 09:51

“侍御之第”石门楼吴殿邦书写的牌匾

□翁奕周

香港有一才子蔡澜,集电影人、美食家、作家、商人等于一身。他出生在新加坡,但祖籍潮安金石“石门蔡”。

“石门蔡”是一个蔡氏小村落,在金石集市北边上,蔡澜和他大姐蔡亮文章中提到老家,就写“金石市”。

“石门”这两个字在周边响当当,标示着特别之处。村里有一座公厅,门楼墙壁由五片花岗岩榫卯联结砌成。门楼凹进去部分,潮州建筑俗称“门楼肚”。“门楼肚”正面,门框左右两边是两片石墙,门上又一片石墙横过,承托于门框左右两片石墙;从外墙凹进门楼肚左右两侧墙体,又是两片石,就这样五大片花岗岩石相连。这就是“石门”称谓的来历。

这“石门”的五片石墙打凿平整,既简朴又精美,是“粱”是“柱”、是“门框”是“门簪”,都清晰雕刻出来,醒目的是门上“匾额”书“侍御之第”。这就要说说其历史了。

明天顺年间,蔡氏先祖到此创村,第五世蔡大用嘉靖进士,官拜云南道江西巡按监察御史,于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了这座赫赫有名的“石门”公厅。广东巡按姚广为公厅题写“侍御之第”四字,端庄遒劲。“侍御”即指御史,左右门扇上分别写着“乌府”“柏台”,也是指御史门第。

蔡大用官居御史,得明朝廷恩准修建了“蔡氏家庙”。清光绪两度重修,前些年又大修缮过一次。家庙有一处保留了原迹,即“蔡氏家庙”四个大字。这是明万历大书法家吴殿邦题写的。很多人引以为奇,家庙匾额上的“蔡”字,在草字头之下右边一捺的上头两笔怎么少了一笔?他们津津乐道一个传说:当年请吴殿邦题写这四个字约定好酬金,村中带钱去取字的人中途偷藏了一两,吴殿邦见银两少了就少写了一笔。事实上,过去没有“规范字”,这个字也是一种写法,像欧阳询也是这么写“蔡”字的,再说那个传说也不合逻辑。但这字成了看点,跟“石门”一道吸引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

近些年东南亚一带的潮州人,喜欢称潮州故乡为“原乡”,或者是现实,但终究让人感到不是滋味。毕竟是蔡澜的老家,蔡澜来到过“石门蔡”。那应该是上世纪的事了,他们兄弟姐妹随父母到来。那般洒脱的才子,出生、成长、工作于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他父亲给他们讲“石门蔡”,讲家族的历史,所以他们回到老家难免心生情愫。

蔡澜的祖父种柑橘为生,染鼠疫亡,他祖母哭瞎了。他父亲有五兄弟,排行老幺。他大伯、二伯、三伯都过番到南洋,汇款回家给家人生活。蔡澜的二伯还是清末秀才,蔡澜的父亲读潮州金中师范班,参加北伐战争,回乡在汕头办报。蔡澜的大姐、大哥在汕头出生。蔡澜的四伯参加农民运动,国民党搜捕他,他逃到南洋,因为受牵连,蔡澜的父亲逃到南洋。蔡澜和弟弟蔡萱出生在新加坡。

蔡澜的父亲是新加坡著名诗人,笔名柳北岸。出版了若干诗集,任邵逸夫兄弟电影公司的中文主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蔡澜的父亲带他们一家老小回乡,他们祖父母当年居住的房子还在,只是物是人非。蔡澜的祖母娘家彩塘仙乐村,他父亲也带他们到那里,向他们描述年少时来这里做客,坐表姐撑的船回家的诗意往事。那时候,水路是最便捷、舒坦的交通了。他们村前这条小溪流,两端连接中离溪,以前揭阳载货物的往来船只,经过这里络绎不绝。蔡澜的父亲儿时在小溪里游泳,所以当年从汕头逃到南洋经过香港时,船沉没,好在会水性游泳上香港。

村口那边小溪上那座小桥,叫“铁桥”,过去在金石很知名。桥边就是金石集市的一端了。1995年蔡澜弟弟监制的新加坡电视连续剧“潮州家族”,就在桥边附近集市取景。这就是乡情啊!

蔡澜的大姐对老家陌生而深情。她是新加坡女子中学退休校长。曾经专门带孩子回乡,让孩子知道“石门”的“侍御之第”,知道“蔡氏家庙”。怕在新加坡日久,后代不记得老家,不记得“侍御之第”和“蔡氏家庙”,不记得祖宗,蔡澜的大姐搜集了资料,自编了他们的“蔡氏家谱”。这是家的意识,是中华文化意识!

很可惜,这个村没有族谱。这个小村子是他们蔡氏的一个驿站,还是一个根基?

他们蔡氏很多名人。今天名字最响亮的要数蔡澜了。所以,提到这个村,除了要提到他们先祖蔡大用,接下来可能就是蔡澜了。

新闻推荐

轿车与道路清洁车相撞 事发潮汕公路金石镇路段事故造成四人死亡一人受伤

本报讯(记者詹妙蓉)23日凌晨,潮汕公路金石镇下陇村路段发生一宗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事故造成4人死亡。昨天上午,一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