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开心心品潮菜

潮州日报 2019-10-25 11:05

□陈北溪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说过:“先有吃文明,才有其他文明。吃为文明之母,没有吃,便没有文化,更没有文明”、“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

吃的文明,包括原料的开发利用;名馔佳肴的来源、制作和食法;包含礼仪、风俗的演变;不同地区、民族的饮食风情特色,等等。

起源于潮汕地区的潮州菜,近数十年来风行于海内外。潮州自古有“省尾国角”之称,自然少了贵族统治阶级那份生活的奢侈及暴殄天物之残忍,多了一份下层劳动人民藜藿菜羹之清苦,还有中原南下文人、隐士、僧尼等不同阶层的包含审美情趣。潮州菜烹调之妙,头绪纷繁,从何说起?我以为,大略有清鲜,淡爽,刺激,怀旧四个特点。

潮汕地区濒临南海,海产品丰富,海鲜即清鲜,这是毋庸异议的。“清鲜”还有另一层含意,就是新鲜,享用新鲜的鱼肉果蔬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地处亚热带,农副产品极其丰富的潮州,要适应于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试以人们喜爱的江东竹笋为例,一大清早从江东乡镇的笋园上挖出来,运到市区上市,讲究在午前烹调(用于晚餐即嫌笋块硕、老、硬);包笋米果、炒韭菜花甚好,煮鳙鱼头或猪肚汤也极佳,它好就好在一个清鲜啊。正如古诗所云:“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

“淡爽”之味,正是潮州菜之所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的食风不断向内陆地区流传。养生的概念也影响到人们口味的需求,“三低一高”养生理论,反映在饮食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口味趋淡,加之人们体力劳动量大为减少,出汗少,盐的摄入量明显减少,因而“淡爽”口味的发展趋势愈加长盛。像那些生炊鲈鱼、什锦乌石参、大鱼丸、生炒日月蚝、清鸭掌丸、清汤蟹丸、白灼明螺、厚菇芥菜、玻璃白菜一类肴馔,哪一款不是又淡又爽,“可口可乐”?即以烧乳猪而言,潮菜中讲究佐以潮州甜酱、香叶、生葱段等配料,独具一种淡爽的风味。

食客的味觉审美,与其它审美一样,有着许多共同的基本规律,如同视觉审美的美术有张大千的大泼墨、毕加索的变形(印象)人物画一样,口味也需要刺激。相对于土生土长的潮人来说,潮州菜的“刺激”之感,莫如外地人初尝之时来得真切……那浓酽的工夫茶,能退肥腻和解酒;那寓意“头尾甜”的糕烧芋泥、甜绉纱扣肉,尝一口便颇有徐志摩诗中“浓得化不开”的感觉。就是随便一件小小的酱碟(佐料),就像用潮州特产南姜(即“红豆蔻”)制成的“南姜醋”,源自南洋新马的沙茶酱,无不给人以新鲜的“刺激”。你看当今食肆,潮州菜食谱中,竟赫然有了韩国、日本的“铁板烧”牛扒,也有了以法国名酒灼基围虾的“XO灼虾”……实在给人以崭新的感觉。

有趣的是,味觉也是有记忆的,人们在怀念往事的时候,总会想起当年的饮食。远在异邦的潮籍华侨,即使吃到白粥咸蚬、萝卜糕、鼠曲粿,也是觉得异常美味。怀旧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好口味的怀旧,更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北方的汤圆(元宵),其馅以芝麻桂花糖为主,潮州的甜汤“鸭母捻”,包的是精制的黑、绿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册,香黄片蜜糖腌制的)甜馅,捏成一粒粒像荔枝果大小的“鸭母捻”,放于白糖汤中煮熟,每碗4粒,配上甜汤。许多潮州人喜欢此甜品,既不太甜,又不过饱。此即中国食品专家所说的“四色汤圆”也。而“护国菜”,传说中称其为末代宋帝所赏识并赐名,其实姓赵的小皇帝那时的心情我们无从体会,倒是远离都市的那“土里土气”的番薯叶,用猛火厚朥制作成的菜色,水格灵灵的让人品得有滋有味,倍增了一份“回归自然”的亲切和温馨。

行文至此,我不由得想起了那部讲美食的电影《决战食神》。这里面的美食佳肴林林总总,千姿百态,有中国的传统美食,有日本的经典寿司,还有精致的西式佳肴,千姿百态,各擅其胜,看得人眼花缭乱。最打动我的,还是里面的一句话,那就是:“做厨师的呢,就是要让吃的人吃得开开心心。”难道你不觉得吗?如果厨师只是为了赚钱才给别人做的菜,能好吃吗?品尝的人能吃得开心吗?而且,不单单是吃别人用心做的菜,还要和家人们一起吃,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当剧中的食神吃到他儿子为他做的面条后,想起了以前和儿子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回顾这十几年所走过的风风雨雨,不禁潸然泪下。这碗面条包含儿子的努力与谅解。这就是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新闻推荐

写诗是在追寻生命的原乡 “深读诗会”第12期聚焦主题诗人阮雪芳

◎深圳特区报记者张锐10月18日,“深读诗会”第12期活动在深圳《特区文学》杂志社文学会客厅举行。本期活动通过朗诵与嘉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