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乡里大闹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年,我刚好10岁,己经懂事了。那时从大南山下来的武工队活跃在乡里宣传,我的邻居映雪姐穿灰色武工队服装在大埕教唱童谣:“天顶一条罄(虹),地上浮革命。革命革咋呢?革命分田地。”“刺仔花,白披披。阿妹送饭到田墘。欲阮阿兄食饱饱,食饱正好出力开荒地。”场面活跃、热闹。
乡里实行退租退押,土地改革分田地,翻身的农民兄弟生活大改善,兴高采烈地组建业余潮剧团和英歌舞班。大长陇乡分长盛、长泰、长乐三个村,每村都有一个业余潮剧团。我们长乐村请了一位老戏班的教戏先生,教的是老戏班曾演过的《宇宙锋》。教戏先生保存着该戏不少服装,省了笔经费。他首先挑选演员,秦二世、匡丞相易寻,赵高换了好几人,这奸臣扮演者脸大的嗓子不过关,嗓子过关的扮相不行,最后选中来看热闹的阿森。扮赵艳容的素清姐演得惟妙惟肖。演出时在大砖埕搭戏台,点上大光灯,台下男女老少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十分热闹。演至赵艳容为避选妃装疯时,掌声不断,戏入高潮。长盛剧团在地龙埠演的是《红书宝剑》,观众踊跃,场面热烈。
最有看头的是长泰剧团在东门广场演出的《白蛇传》,有灯光,布活景,幕启但见青山绿水里艄公唱着:“清明时节三月天,一场风雨嗒嗒滴……”划船上场,悦耳清新。及演至法海水漫金山,舞台画布抖动,似有波涛汹涌,台下掌声四起。他们还配合形势演出短剧,如“树上一只鸟仔叫吱咕,对面一个老农夫。单脚独手难种作,何唔参加互助组。”宣传互助合作的优越性。
当时乡里还组织了六班英歌舞班,分别请大南山涂坑村和咸寮村的师傅当教练,他俩教的都是南山流派的快板英歌,只是细节略有变化而已。我们灰路尾社区也组建和乐班英歌,班址在创华祠堂,堂左厅供奉英歌舞神田师爷。参加英歌班没有报酬,但报名者踊跃,视能选上为荣光。那时英歌班有前棚和后棚,前棚一半队员双手执短槌扣击,一半队员则握小鼓和鼓竺扣击,舞出多姿套式,变化多种图形,刚劲雄浑,威武精彩。后棚则由桃花过渡、双搖橹、车夫自叹、尼姑思凡、仙公仙母等戏曲片断组成。也有配合形势宣传的节目。那时我曾演过投军节目,还记得唱词:“有幸投军步飞飞,锐志凛冽挺胸威。可恨美帝逞霸道,侵略朝鲜胡作非为……”椰胡伴奏是大我一岁的克敏(现为国家光学专家),奴仔唱曲奴仔伴,是一道亮丽风景,到处受欢迎。如巡行演出,前棚扣槌鼓前进,后棚则边前进边表演。到广场则前棚扣出一大圆圈,后棚节目在圈內轮番表演。英歌舞体力付出大,晩饭由农会供应,通常是炣饭和迪仔鱼熬菜头汤,家里有小孩的来蹭点英歌饭菜头汤喂小孩,说小孩吃了贤大。
那时日间闻英歌锣鼓声,夜里闻弦曲声,乡里真热闹。当然最热闹的是节日。有一年国庆节,乡里六班英歌轮番巡演,有时两班英歌在一起比赛,各拿出看家本领,精彩纷呈。长泰村的潮州大锣鼓标旗队鼓乐震撼人心,彩旗靓女赏心悦目。夜里三班潮剧团一齐演出,日夜乡里大闹热。
新闻推荐
昨晚,市民游客外出赏月,牌坊街游人如织。古色古香的牌坊街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本报记者庄园摄外地游客在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