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作家王杏元

潮州日报 2019-08-22 09:56

□谢振泽

著名农民作家王杏元老师,于8月11日因病仙逝。回溯杏元老师风雨兼程、平凡而又奇崛的82载春秋,禁不住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斯人虽已骑鹤西去,而流风可仰、大道永存。

我与杏元老师结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年,我是饶平县新丰中学的初中学生,因热爱写作,得到许多老师的厚爱与鼓励。时任饶平四中副校长的詹顺之老师,写信勉励我要培育文学初心,坚定创作信心,并以王杏元为例,向我传达“农民也能成为著名作家”的信息。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王杏元的名字。

1992年,我与饶平北部山区的几位文学爱好者,发起成立“新风文学协会”,并准备创办《新风》文学小报。我冒昧给王杏元老师写了一封信,讲述了我们创办文学协会及文学小报的初衷,希望获得他的指导和支持,并邀请他为小报题写刊名。当时,我并不详知王杏元老师的通讯地址,仅知道他在汕头市委宣传部挂职。信是寄到汕头市委宣传部的,我并不能确定能否投出、王老师能否收到,只当一试。十余天后的一个午后,学校的老师突然通知我说,新丰镇文化站请我去一趟。到了文化站后,林进步站长给我递过一封信。信封写的是“饶平县新丰文化站负责同志收,王杏元寄”。王杏元老师回信了!信中,他写道:“新丰文化站负责同志:近日,我收到新丰中学学生谢振泽同学来信,他想创办文学协会,并出版《新风》会刊。我认为,这对繁荣文学事业、推动饶平山区文化事业,是一件好事,应予大力支持。请文化站的同志给予关心,并向镇领导致意。应振泽同学之邀,我题写了《新风》小报刊名随信附去,请转给他选用,字写得不好,见笑了。王杏元。”信很短,仅一页纸,并附了三桢《新风》刊名题字的宣纸。手捧王杏元老师的亲笔回信,我热泪盈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然而,心里还有一丝遗憾,王杏元老师的信是写给文化站的,不知是否也给我也回了信。林站长拍拍我的肩膀,高声说道:“王部长把信寄到文化站,就是要文化站支持你,要镇领导支持你,王部长想得周全!”

在王杏元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新风》文学小报出版了。1993年暑假,我到汕头访亲,在金砂路的新华书店,巧遇了汕头市文联《潮声》杂志副主编钟泳天老师,我向他打听王杏元老师的联系电话和住址。他说,你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王部长就住在书店旁边的“部长楼”,但此刻王部长在午休,不便打扰,建议我提前电话预约。当时才十五六岁的我,真可谓是一头不知虎威的初生牛犊,根本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直奔王杏元老师家。敲门后,他的夫人迟疑了好一会儿,都没有让我进屋,直到王杏元老师从睡房走了出来,得知我是新丰中学的谢振泽,才急忙把我请进屋去。王杏元老师穿着一条大裤衩,手里缓缓地摇着一把大葵扇,就像一位邻家老伯一样地平易近人。他仔细询问了我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爱好兴趣等等,我一一作了回答。他说,在汕头、潮州的报刊看过我发表的习作,也曾向编辑同志了解过我投稿的情况,对我热衷于文学创作,他要给予表扬。他鼓励我多读书、多练笔,并要多与家乡的作家交朋友,多向他们学习。临别时,他让他的夫人给了我30元钱,我连连推却,王杏元老师顿时板起了面孔,厉声说道:“给你你就拿着,你是个小孩子,第一次从山区到我们家来,给你一点零花钱去买书、买糖,是一定要收下的!”

此后,我经常给他写信,还曾寄过习作请他指点。参加工作以后,与王杏元老师的联系时断时续,但他对我的关心并未因为联系疏少而告断。2006年夏,我到汕头参加会议间歇,拟约请王杏元、钟泳天、颜烈等几位老作家一聚。杏元老师家中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颜烈老师告诉我,王老师身体有恙,恐无法赴宴,他会适时代为转达我的问候。不久后,我突然接到王杏元老师的电话,他说,得知我去过汕头,并有在念他,表示感谢。我关心他的身体情况,他说上了年纪,老年病在所难免,他以写字养生,经常练写书法,并说写了一幅字要送给我。不几日,就收到他寄来的墨宝:“清浊相宜,方圆无碍。”

清浊相宜,方圆无碍。这既是王杏元老师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由一名农民成长为著名作家的法宝。他出身贫寒,仅上了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务农。他不因社会清浊人际纷繁而放弃梦想,他不因学历学识的障碍而放弃追梦。相反地,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用“脚力”丈量大地、用“眼力”观察底层、用“脑力”萃取精华、用“笔力”记录时代。他一手扛五尺二的锄头柄,一手握不足半两重的笔杆儿,从当农民到写农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最终,他以一部《绿竹村风云》成就了从农民到农民作家的跨越,成为共和国草根创作、底层文学的先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孔子时曾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同样的,我虽然终生都难以达到杏元老师的境界,但我对他依然“心向往之”。杏元老师仙逝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不朽的文学成果和崇高的道德风范,他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时时给我以“清浊相宜,方圆无碍”的激励。

新闻推荐

口碑传诵两行诗

春末夏初,跟几位朋友相约:趁此春气未尽、暑气未达之时,到我们的邻居福建省平和县去走走、散散心。选择平和县的原因,是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