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师周松发: 潮剧舞台的“总指挥”
周松发先生司鼓舞台照
如果说“潮剧司鼓是潮剧舞台演出的总指挥”,那么广东潮剧院一团已故著名司鼓周松发先生就是一位出色的幕后统帅。周松发先生1931年出生于饶平县东界大埕,1944年卖身老正顺香班,习旦行。他在《愁龙苦凤两翻身》饰演女主角还留下了剧照。为了以后的出路,他后来受戏班里好心人的牵引,除了演戏还偷偷学打鼓。鼓师李宝强先生惜才,经常放手让他在日戏司鼓。他总是先梳好妆,在等候上场时去打一下鼓,然后再去演戏。珠头少年打鼓,成为后台趣闻,后来正顺潮剧团的《李唔直撬水鸡》《三气周瑜》《战徐州》都是由他司鼓。
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抽调干将加入,周松发先生也被调到该团任司鼓,并拜名鼓师林炳和先生为师。和老师共事三年,直至1959年炳和先生调往戏校任教。他深得前辈真传,结合自身努力,既传承又创新。1957年、1959年潮剧两度晋京,《陈三五娘》《苏六娘》《扫窗会》《芦林会》《辞郎洲》等剧目他都曾执槌。1960年中国广东潮剧团先后赴香港、柬埔寨演出,他司鼓的剧目有《陈三五娘》《苏六娘》《杨令婆辩本》《闹钗》等等,这四个戏还由艺声唱片公司实况录音。1979年至1980年,广东潮剧院一团在恢复古装戏后首次赴泰国、新加坡、香港演出,他司鼓的剧目有《荔镜记》《续荔镜记》《闹钗》《香罗帕》《芦林会》《杨令婆辩本》等等,在港演出期间也由艺声实况录音。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拍摄的《荔镜记》《张春郎》《烟花女与状元郎》三部电影,都由松发先生司鼓。
松发先生在青年时期,司鼓风格酷似林炳和先生,槌板威猛,节奏稳健,而细微处已见匠心,尤以灵动机趣、鼓点酥脆见长。《陈三五娘》他自上世纪50年代便曾执槌,后来成为他的重要代表作。1960年赴港演出的实况录音,“观灯”场他活用鼓心、鼓边、鼓沿,一面鼓打出“十面声”。电影《荔镜记》开场的花灯锣鼓气势恢弘,既热闹喜庆又不失温婉庄严。恢复古装戏后,经过舞台和生活的积淀,他的司鼓化繁为简、避重就轻,适时让位给“文畔”发挥。一些过门他干脆挂起鼓板,只在心里掂着节拍。这一时期的《荔镜记》越发简炼、典雅。
松发先生认为,他的司鼓成熟于1977年的《小刀会》。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当数1978年在汕头地区青年实验潮剧团的《江姐》。欣赏汕头电台该剧的录音,每场戏的鼓介都出彩。尤其是《江姐上山》的《革命的重担我承担》活五曲,情绪由震惊而悲痛,再而忍泪振作,鼓声轻重适宜、张驰得当,就如剧中人江姐的心跳一样,声声动情,催人泪下。1982年出国演出的《赵氏孤儿》,及此后《王熙凤》《张春郎削发》《汉文皇后》《梅亭雪》等,均为佳作。《赵氏孤儿》的实况录音,开场锣鼓运槌凌厉威猛,密实大度,有力地烘托了该剧强烈的悲剧气氛。
《张春郎削发》是松发先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追殿》场他活用牌子击乐,以重槌压轻音锣钹的手法,营造了你追我赶的前后行进、近在咫尺的水袖翻飞、跑圆场的来回迂旋三种不同的追逐气氛,击乐音色丰富,鼓点变化有致,既调动演员入戏,又刻画人物内心,堪称潮剧击乐华彩。《追殿》后来还被戏校纳为专业学生范作。
陈喜嘉 撰文/供图
新闻推荐
驻村驻心倾真情 扶志扶智助脱贫 记潮州市总工会派驻饶平县英粉村第一书记吴锡钿
编者按: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日前发布了《关于表彰全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