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报爱好者郑源辉:剪了半辈子的报纸全部无偿捐赠

潮州日报 2019-06-11 09:33

本报记者陈晓珊

第12个国际档案日来临之前,市档案馆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151箱珍贵的剪报档案。剪了半辈子的报纸,最终找到一个好“归宿”,这是剪报档案爱好者郑源辉生前最大的心愿。

在捐赠现场,郑源辉的子女代表父亲将所有剪报档案赠予市档案馆。记者看到,一本本整洁的剪报集被有序地摆放在桌子上,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若不是郑源辉的家属介绍,很难想象,眼前的一本本剪报集竟都是老人家亲手装订的。有封面、有年份、有分类,封面上带有年代感的繁体字皆是老人亲手书写,简洁而明朗的装帧设计丝毫不逊色于专业出版社装订的集本,足见老人家的心血。

据郑源辉的儿子郑锡波介绍,父亲的剪报源于50多年前的某次看报。当他看到毛泽东主席在会见外国来宾时握手的瞬间被定格下来,他觉得这是非常珍贵的镜头,便产生了冲动要将这张报纸珍藏起来。从那时起,他开始对剪报产生极大的兴趣,一坚持,就是50余载。

据了解,郑老生前收集整理了1965年至2018年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潮州日报》《参考消息》等多份报纸,内容涵盖国际新闻、国内时政、运动盛会、潮州建制等。这些剪报记录了一段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变迁,是郑老视角下的“新中国的记忆”。

“最高峰的时候,他一次性订阅了20多份报纸,种类多达10多种,”郑锡波介绍道,因为父亲剪报需要双面,仅一份会缺失一面,因此订报都是一式两份。而订报、装订的材料费用,几乎用尽了他每个月的工资。

在过去没有电脑的时代,这些剪报犹如“活档案”。有一件事情让郑老一家记忆犹新。郑锡波回忆说,当时有关部门要查找曾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新闻报道,但到邮电局寻找未果。好在工作人员得知郑源辉有订报并剪报的习惯,便找上他,最终顺利找到了相关资料。而当时,潮州民间仅有的这两份报纸,就是郑源辉订阅的。“哪份报纸、哪一年、哪一天,你只要告诉他,他立马就能给你找出来,但是借了一定要还,父亲对这些宝贝们"吝啬得很"。”郑锡波补充道。

“几年前,陆续有收藏家、民俗馆找上门想要收购这些剪报集,但老人家坚决不卖。”郑源辉的女婿李炳炎说。

“这是父亲的心血,每一份报纸、每一本剪报集犹如他的宝贝,我们作为子女也应该好好守护。”郑源辉的女儿们告诉记者,一开始看到父亲的剪报堆积得满屋都是,家里一间约20平方米的房间被占了一半空间,车库也堆满了,汽车停不进,只能停摩托车,他的房间也被堆积得只剩下一个床位,这让大家非常不解,甚至阻止过他。但老人的坚持最终感动了家人,慢慢地,大家从不理解转化为支持。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父亲临终前,尽管身体无法支撑自己将报纸装订成集,但时刻也没停止过整理。”郑锡波回忆说,父亲临终前看到自己的“宝贝们”即将无处安放,每天茶不思饭不想,便把子女们叫到身边,让大家寻找捐赠单位,并指定要政府有关部门,这样才放心。当大家告诉他终于找到归宿——市档案馆时,老人家开心了好几天,吃好睡好,非常欣慰。

由于保存条件有限,老人家的部分剪报集受损,尽管如此,捐赠出来的剪报集数量还是让工作人员大吃一惊,大家花了足足两天的时间,拉了满满的两车,才将剪报集拉到市档案馆。市档案馆馆长陈煜东表示,这批剪报档案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大大丰富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市档案馆开展档案专题编研奠定基础,也为社会大众研究我国现代发展历程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新闻推荐

《中国影像方志》“潮州集”开拍

本报讯(记者刘银璇)活灵活现的潮绣、工艺精湛的陶瓷、栩栩如生的木雕……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潮州集”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