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一老人坚持剪报50多年,遗愿是将其捐赠给档案馆 剪报半世纪,留下“新中国的记忆”

南方日报 2019-06-06 07:00

剪报很多人都做过,但50多年来每天都剪,直至临终,高峰时每日多达20份报纸,这样的事应该没多少人能坚持。4日,潮州市档案馆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捐赠仪式——郑锡波遵照父亲郑源辉的遗愿,将老人收集整理了半世纪的所有剪报档案捐赠给潮州市档案馆。

1932年出生的郑源辉生前坚持剪报50余年,收集整理了从1965年至2018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南方日报》等多家报纸,形成内容涵盖国际新闻、国内时政、重大会议等专题剪报。

潮州市档案馆馆长陈煜东表示,这批剪报档案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情况,见证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变迁,是郑源辉老先生视角下的“新中国的记忆”,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曾被称为“活档案馆”

在郑锡波的记忆里,读报剪报是父亲每天必须干的事情。为了关注到更多的新闻,郑源辉生前每年都订大量报纸,最多时曾订20多份报纸。郑锡波回忆说,为了能剪下完整的内容,父亲每种报纸都订2份,有时还会在各地收集需要的报纸。

郑源辉剪报源于50多年前,他在报纸上看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外国来宾时握手的瞬间被定格下来,他觉得这是很珍贵的镜头,因此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将这张报纸珍藏起来。没想到这一剪,就是半个世纪。

因为每天大量阅读,郑源辉在生前被称为“活档案馆”。许多重要事件的始未,他都能详细地讲述出来。孙儿们最喜欢围着他,听他讲新闻。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这些剪报就如一个宝贵的档案馆。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要查找曾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资料,但到邮电局去找却未果。工作人员得知郑源辉有订报并剪报的习惯,便找上他,并得到相关资料。

一生留下150箱剪报

“分两天拉了两车过来。”郑源辉留下的150箱千余册剪报让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大吃一惊。不仅数量惊人,郑源辉生前还分门别类地整理了各册剪报,形成各个专题。翻开剪报,便是一段段历史。

郑锡波说,有时候围绕一个事件,父亲郑源辉会连续十几年跟踪着剪报。而且不论事件大小,他都特别注意将有关新闻背景剪下来。当事件完结时,他再精心编辑成册,并在封面上用工整的字迹写下标题,每册剪报还编了目录。

10年前,郑源辉曾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表示,这些剪报能起到一种知识传承的作用,还可以怡情悦性,充实人生。它们既是历史的记忆,又是现实的见证。

郑锡波说,今年2月底,老人家在临终前特意将几位儿女叫到身边,说这些剪报要捐给国家文化单位。当得知可以捐赠给档案馆时,老人面露笑容。

如今这些剪报都被捐赠给潮州市档案馆。陈煜东表示,郑源辉的捐赠为社会大众研究我国现代发展历程、人文地理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而在郑锡波看来,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坚持精神,这让他和孩子们都颇为感动并从中受益。

南方日报记者苏仕日达海军

实习生邓超伦通讯员叶姗佳

新闻推荐

潮州文化金融街建设大家谈(第七讲)开讲

本报讯(记者李旸暄)近日,“潮州文化金融街建设大家谈(第七讲)”在牌坊街英聚巷载阳茶馆开讲,邀请金融文化业界“大咖”及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