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潮州小伙斩获文博会金奖
张泽锋在制作手拉壶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2019年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已于20日落幕。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来自潮州的“95”后工艺美术师张泽锋,凭借其紫砂壶作品《海黄之韵系列》成功斩获本届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而这已是他连续第五年获得金奖了。
传承家族技艺投身手拉壶制作
据了解,张泽锋是潮州裕德堂的第五代传人,他的父亲,便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瑞端。得益于这样的家学背景,作为家中独子的张泽锋从小便在父亲的熏陶下,慢慢地喜欢上了手拉壶的制作,并且主动肩负起家族制壶工艺传承的重任,他从初高中开始学习美术,大学时选择的也是艺术设计专业。
不过,张泽锋对于手拉壶制作这门传统手工艺,并没有满足于继承,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将自己对百姓生活的观察和体悟融于作品之中。
以此次获奖的紫砂壶作品《海黄之韵系列》为例,张泽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作品的创意灵感来源于他在生活中的一次偶然发现。张泽锋告诉记者,他有一次去江门参观黄花梨博物馆,看到黄花梨那种高贵与典雅、稳重与大气完美相结合的肌理后,便思考着黄花梨的纹理跟五彩泥有点相似,但是五彩泥没有黄花梨木中的“鬼脸”纹理,何不尝试将“鬼脸”纹理嵌入到五彩泥中呢?
回到潮州后,张泽锋便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他以纯天然紫砂作为原料,运用黄花梨的独特质地,配以“小鬼脸”纹理,生动展现“海黄木韵”和“小鬼脸”纹路,经过了近一年的反复试验、设计,终于创作出该套作品。“一般方壶较容易用五彩泥做出‘鬼脸’纹路,在圆壶上做出‘鬼脸’应该算是一种创新。”张泽锋说。
从生活细节中取得制壶灵感
其实,在这套创意作品之前,张泽锋已制作出了不少灵感来源于生活点滴细节的优秀作品。据张泽锋介绍,他有一个用五彩泥创作的作品《半个月亮·壶》便是在看到天上的火烧云以及中秋月之后,突发灵感后制作而成的。
“有一天在散步的时候,看到天上有非常漂亮的火烧云,就很想将这样的美景融入到自己的紫砂壶作品中。”张泽锋告诉记者,他萌生了这一想法后便赶紧回家,并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当时认为要把泥巴做成火烧云的颜色是很难的,但还是建议他可以在制作中尝试混合两种泥巴:一种是潮州的朱泥,另一种是黄金段泥。
但由于上述两种泥巴的密度不同,在初期尝试的过程中,张泽锋烧制出来的壶常常出现开裂等情况。面对这一现象,张泽锋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仍然坚持制作。最终,在父亲的帮助下,他重新调配了泥巴,并最终取得成功,制作出一种五彩泥。
向年轻人推广普及手拉壶制作技艺
如今,在父辈及同行前辈的指导下,张泽锋经过不懈努力,在业内也已经小有所成,不但在2015年至2019年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取得五连冠金奖,而且还取得了工艺美术师职称。
不过,张泽锋并未因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他深知,手拉壶这项传统手工艺需要更多年轻人的传承和弘扬。张泽锋说,他去年12月就曾回到自己的母校,开了一场名为“读懂泥巴里的新乾坤”的讲座,向母校的师生们介绍潮州手拉壶的历史和潮州手拉壶的制作工艺。如今,他还在积极与母校联系,希望在学校里成立一个手拉壶工作室,邀请学弟学妹们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他的手拉壶工作室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手拉壶这项传统技艺。
“潮州手拉壶是潮州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是老祖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既要珍爱它、传承它,更要弘扬它。”张泽锋说,他小时候觉得做壶是一种兴趣,如今长大后觉得这更是一种责任了。
本版制图/潘刚
新闻推荐
在市区新春路一家甜品店,商家将收款二维码随意粘贴在店门口。本报记者詹妙蓉摄本报讯(记者詹妙蓉)如今,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