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方言”

汕头日报 2019-05-13 15:22

“方言”一词最早出现于汉字的文献之中,指的是“一方之言”。汉代的扬雄编著了一本很特殊又很有意思的著作,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当时的所谓“别国方言”,其实就是指来自于其他地域的“一方之言”,不同于汉代的京都者都是“方言”。据文献记载,汉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异方之言”,并记录整理之,可惜这些材料由于战乱绝大部分散失了。幸亏扬雄的老师严君平还收集保存了一千多字,扬雄家的亲戚也有人做过搜集工作,保存了一些词条。扬雄对此很感兴趣,也跟着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历经27年之久,才编著成这部书。现在存留的版本,凡13卷,675条,一万多字。以晋朝郭璞注本最为著名。

后来,“方言”一词就这样用开了。如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云:“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

19世纪,欧洲的比较语言学兴起,关注的焦点是语言的历史来源及其亲属关系。于是,有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也叫“发生学分类法”,是语言亲属分类法之一。它根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分为若干个语系,语系之下又按亲属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若干语支,语支之下是语种。于是,有了汉藏语系,有了汉语族,汉语有了方言,方言下面有了次方言,次方言下面有了土语。《现代汉语词典》“方言”的定义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言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换句话说,方言是某个地域范围内、某个族群内共同使用的某种语言的一个特殊分支。形象些说,汉语方言就是汉语这棵树上的丫杈,有多少方言就有多少丫杈,丫杈上面再长小丫杈。

民俗学家或民间文艺学家出来说话了:方言是民间文艺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表现,是群众智慧的集大成。没有方言,就不会有地方戏曲,就不会有红线女、姚璇秋;没有方言,就不会有各地的民间歌谣和说唱文学作品,如粤语的木鱼歌、客家山歌和潮州歌册;没有方言,就不会有民间故事,就不会有粤语的“七十二家房客”和潮语的“夏雨来”;没有方言,就不会有方言相声、小品和讲古,就不会有粤语的张悦楷和潮语的陈世文;没有方言,就不会有每种方言数以万计的熟语,那里面可都是各地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

社会人类学家也有话说:方言是一个族群的母语,是这个群体的有声LOGO。乡音认同也就是身份认同,语言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认知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文学家会诗意地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社会学家则还要理性地补充一句:方言是交际工具,是亲情的纽带,是亲和力,也是生产力。甜不甜,看方言。用相同的母语方言交谈起来,亲切感、亲和力油然而生。更加要命的是,世界上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具有地方性或民族性文化内涵的东西,就只能用母语来“言传”而难以用第二种语言(方言)来传译。不同文化底蕴造成了语言中某些东西的“不可翻译性”。有时候,没有了母语方言,词不达意,话不传神;没有了母语方言,沟通不畅,交流困难。就连交朋友、做生意,首选者还是“谈得来”的“同语”者。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说话者的语音、语调等来判断对方的身份,还可以通过言语沟通而建立社交群落,获得社会资源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你获取外部支持。而相同方言之间的个体容易形成文化认同,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沟通,更容易构建社会网络,提高了合作的可能性。

说得比较玄乎的是哲学家,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人栖居在语言构筑之居所中。”“人活在语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人活在程式性语言行为中。”语言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蕴含在语言之中。人们需用语言沟通,将经验、知识、信仰用语言保存下来,代代相传。这些都是保障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及人类和平共存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说,母语(方言)是人类存在的居所,是最后的家园。

总之,方言是一方之人的母语,跟周边区域的群体所使用的方言是亲戚,是一棵树上的不同丫杈;方言是区域文化的载体,也是某地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方言是一种符号,是族群的有声标志;有了这个标志,就有了乡音认同和文化认同;作为交际的母语方言,它具有其他交际工具所没有的亲和力和沟通力;我们只有在母语方言这个家园里,才能诗意栖居,生活才有滋有味。

当然,我们主张学好普通话,甚至学好外语。因为,普通话能使我们走遍全国,而外语,可以帮助我们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宣讲活动潮州专场举办 确保各项改革政策接得住用得好

本报讯(记者曾晓纯实习生黄琼)近日,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广东省新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