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运动处方教学手段 促进初中生“体质弱势群体”的锻炼

潮州日报 2019-05-08 10:15

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四次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身体素质在不断的下降,很多学生成为“体质弱势群体”,面对这一问题,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通过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发现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处于弱势,这一部分学生我们统称为“体质弱势群体”。当前,有效地研究中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多,因此,如何研究这一特殊的群体,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改变他们体质弱势的困境,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这不仅是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的一份责任。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质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何为“体质弱势群体”

学生中的体质弱势群体的是指在身体健康(主要是在体质发育方面)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

“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标准:一个充分条件,即身体患有不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或有残障的人群;两个基本标准,一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在59分以下的人群,二是BMI<20kg/㎡或≥26.5㎏/㎡的人群。本文主要针对能正常上体育课,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低于59分或BMI<20kg/㎡或≥26.5㎏/㎡的人群。

学生中的体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特点

体育活动动机

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促使一个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它具有使行为以一定强度在活动中保持的特性。体质弱势群体在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体育课上不上都行,有的认为只求不生病、学习好就行了,体育差一点没什么,重视文化课而轻视体育课,从而影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兴趣

兴趣是指认识和掌握某事物或参加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和活动倾向,是人认识需要时的情绪表现,是个人活动动机的重要方向,是经常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机制。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心理倾向,它对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认识需要愈被满足,则其兴趣愈被丰富与深化,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兴趣。往往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甚至厌倦体育活动。

体育行为

体育锻炼的习惯于体育态度密切相关,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能直接体现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我们根据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来判定其体育行为。体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较低。

制定运动处方

根据学生中体质弱势群体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偏肥、偏瘦、或基本运动素质偏差。应以达到改善形体、发展身体机能,尤其是心血管功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提高基本运动素质打基础,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

制订运动处方基本步骤流程:

健康检查→体质测定→运动负荷试验→制定运动处方初步方案,实施和修正方案,运动效果评估。

增加耐力的运动处方:

1、体检结果正常。

2、通过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发现有氧耐力差。

3、锻炼目的: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有氧耐力。

4、锻炼内容及手段:

(1)耐久跑:变速跑1000米(200米慢跑+200米快跑反复交替),或定时跑6~8分钟。

(2)专门性练习:哑铃摆臂30秒~1分钟为一组,练3组;在沙坑进行两脚交换跳,1分钟为一组,练3组。

(3)柔韧性练习:四肢和躯干进行牵拉,如压腿、立位体前屈等。

5、运动负荷:

(1)运动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分钟。

(2)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50分钟,其中心率达到上述标准应保持10分钟。

(3)每周锻炼次数:每周4次,锻炼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注意事项:

(1)锻炼不可时断时续,要循序渐进。

(2)如果身体状况出现异常,运动时有胸闷、头晕等现象,应暂停体育锻炼。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运动处方教学更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水平,在身体机能、自信心和成就感方面显著提升,有效缩短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与正常学生的差距,甚至做到没有差距,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增强自身综合能力,有利于融入集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运动处方教学对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实施健康分组教学,促进体育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育实践内容、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3.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因自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愿面对现实,有的认为只求不生病、学习好就行了,体育差一点没什么等,针对学生的这种负面情绪,采用集约式分散型管理模式,可提高学生的心理功能,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信心,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包含在全体中学生中,所以我们不能回避,也不能放任不管,应该追其根源,找出正确而又科学的解决策略,逐步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建议

1.老师要帮助学生对干预后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构建新的目标。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态度、兴趣、体育行为等方面进行观察,刻度化提问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如:“假如你期望的运动锻炼状况结果是10分,你过去的状况是1分,那么你现在的状况是几分?”一旦个体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提高自己的进步。同时给学生讲解运动训练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要求教师善于观察,要从多方面鼓励学生;让其提升自信心,主动学习一些体育训练的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

2.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情绪消极、心理闭锁,身体偏肥、偏瘦、或基本运动素质偏差。应以达到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磨练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改善形体、发展身体机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效果,并为进一步提高运动素质奠定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体育学刊》,2008,15(7):46-49

[2]当代体育科技侯闫胜-《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教学模式之研究》-2014

潮安区颜锡祺中学许树彬

新闻推荐

踏花归去 马蹄留香

■王炜中《西溪随笔》增编再版,是九秩寿翁振鹏同志的又一力作。振鹏同志是汕头市老游击队员联谊会常务理事、副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