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唤醒寻根记忆构建对话情境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文题
2019年上半年广州市高三“一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春节,顾氏家族成员从各地回到老宅,欢度新年。
大太爷爷一家四代同堂,都住老宅。大太爷爷早年以画像为业,儿子开照相馆,孙子经营影楼,曾孙女开发了一款美图软件,在网上爆红。
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曾孙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三太爷爷年轻时到旧金山打拼,儿子在当地开了个小超市,孙子娶了个当地的姑娘,曾孙Peter今年18岁,中文名字叫顾念祖,第一次随父亲到中国探亲祭祖。
顾念祖把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和家族历次团聚的照片传到网上,他留言说,这次聚会给他许多温暖和感动,他对顾家的家族观念充满好奇。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回应顾念祖的留言,帮助他理解中国的家族文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
一脉相承,家国同辉
□曾子欣广州市第二中学
顾念祖,你好。
拥有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真令人无比羡慕!其实,家族文化观念早已融入你的血脉之中,同时也在顾氏家族的历史中得到了完美诠释,那便是——一脉相承,家国同辉。
一脉相承地坚守祖业,跟随时代发展进步。恰如你大太爷爷一家,从画像的素胚勾勒,到照相馆的快门定格;从影楼的装备齐全,到软件的智能快捷,他们对光影事业的投入与热爱,一传便是百年。纵使时代变迁,进步的是形式,坚守的却是发掘人间之美的热忱。与你大太爷爷家情况相似,潮州木雕传承人陈培臣师从父亲陈舜羌,又带出了儿子陈树东,他们丰富了题材,改进了刀工与技法,但坚守的仍是氤氲在木香中、镌刻在木纹中的工匠精神。
祖业如此,家风亦如此。中华家风宛如大河奔流,或曾改道,或遇断崖,却不改清澈,直奔未来。在曾国藩家族族谱之上,家族成员的头衔从“名臣”变成“院士”,传承的正是恒久不变的专注与勤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的家族文化中,家国情怀从未缺席。你的二太爷爷全家投身报国,他们用“誓扫倭奴不顾身”的坚毅换来金瓯无缺,用拼搏争先的“铁人精神”点亮万家灯火,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改革求变,筑起高堂广厦;又手执青霜,守护国泰民安……不变的是百年如一日甘洒热血、矢志报国的赤胆忠心。曾有秦国蒙氏,蒙武拓土,蒙毅灭敌,蒙恬守疆;又有“岳家军”“杨家将”……将门世家,金戈铁马,伴随潇潇军旅的是一身报国忠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便在这八千里路之上,一路走到了今天。
念祖,你可曾思索过“念祖”二字的含义?你的太爷爷当年漂洋过海,远走他乡。想必他们无数个春日里也曾默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每每举杯邀明月之时,亦曾想象过“千里共婵娟”……于是他们给你起名“念祖”,希望你生于他乡,亦念原乡,希望你铭记寻根方向,永远不忘念祖念家。这何尝不是中国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顾家的历代全家福透过屏幕感染了我们所有人。念祖,也希望你在这个春节能感受到中华家族文化,感受这种“一脉相承,家国同辉”,寻到你血脉中的黄河长江!
教师点评
广州市高三“一测”作文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要在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合理联想和思考的基础上去完成写作任务。这篇文章就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本文标题表达简洁,紧扣材料,总领全文。开头部分以顾氏家族为例,点明中国家族文化的核心内涵“一脉相承,家国同辉”,立意符合题意。主体部分以材料中顾氏家族为主线,揭示中国家族文化的内涵。结尾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对顾念祖提出希望。
本文在内容上既注重精准阐释原材料,又能根据原材料内涵作出合理联想与思考,体现了作者灵活的思维和丰厚的阅读底蕴。在表达上,整体思路清晰,层次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较好的文采和较强的对话意识。
(广州市第二中学正高级教师邱海林)
非师点评
儒家文化讲究家与国在文化政治上的同构性,这篇作文抓住了这个立意。从家族文化提升到“家国同辉”,整篇开局便有了一个开阔的格局。
这篇作文在体裁上是一封书信,也做到了有情有理。将“念祖”的名字进行释义,是对于材料的“破解”,呼应了关键信息。在材料之外,文中又举出了潮州木雕代代相传并改进的例子,也是惊艳之处。
文章其实提醒了我们,写作文要激活我们的记忆与经验,才能使文字更丰富。
(青年作家 王威廉)
老师作文一从这里走向世界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王惠
一个春节,一处老宅,一次家族聚会,光阴流转中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光影闪烁中多少挥之不去的心事——温暖和感动的何止是你?
Peter,相信你的留言会唤醒无数中国人的血缘记忆和乡土情结,激活无数中国人的家族之恋和家国之思,因为顾氏家族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而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18岁的你,无论走向何方,走得多远,都是顾家后代,都是华夏子孙。所以,虽然你是第一次从美国回到这里,但和你的太爷爷一样,你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这里是哪里?这里首先是你的血脉所系。
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存在血缘关系,不同的只是对待血缘亲情的态度。中国人无比珍视血缘,珍重自己生命的来处。血缘既是中国人生命的起始,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认祖归宗,求本溯源是中国人生命中极为重要的遗传密码与文化诉求。你的祖上,顾家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就是因为有相同的血缘,他们的后代,不管是四代同堂,还是四海为家,也都会溯源而上,溯流而回。念祖,祭祖、探亲、叙亲,你的名字和你的归程,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态度和文化诉求。
这里是哪里?这里亦是你的故土所依。
故乡是一种深深的记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从故乡开始的,所不同的只是对待乡土故里的态度。中国人格外惦念自己的乡土,惦念自己人生的起点。你的大太爷爷一家四代,与时俱进地传承祖业,四代同堂地居住在祖宅,固守着顾家祖祖辈辈植根的这一片乡土;你的太爷爷,去乡万里,海外谋生,一家四代在旧金山开创事业,但也格外惦念祖辈人生的起点。古代诗人说:“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现代诗人说:“埋葬祖辈的地方叫故乡。”念祖,万里归乡祭祖,相信祖上的故事正在你的心坎里翻腾发酵,沉淀为醇厚的乡土情结。
这里是哪里?这里正是你的家国所在。
家国是一种强烈情怀的归宿,视家国为一体的中国人热爱家国,守护家国,捍卫家国,古人有“苟利国家生死以”,今人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你的二太爷爷一家四代,演绎的正是时代风云中投身为国、舍家为国的故事。念祖念祖,感念的不仅是你的祖先和祖业、祖地和祖宅,还有你和我共有的亲爱祖国。
血缘、故乡、家国——这是你我生命根系、情感的源头,是精神的寄托、奋斗的动力之源,是梦想的落脚之地。“共欢新故岁,迎新一宵中。”
在迎新的温暖和叙旧的感动中,念祖,千万不要忘记每个人都在谱写着家族历史,每个家族的历史又都在推动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你,携带着血缘亲情和故土乡情带给你的温暖,更感受到家族强盛和祖国强大带给你的力量,期待你跟我们一起,同承家族文化,共圆中国梦想。
教师互评
文中的“这里”构建起整篇支点,是多层含意的汇聚点。“血缘、故乡、家国”,三层意义逐层提升,由家族文化到家国传承,既具体而丰富地阐释了家族文化的意向所指,又架构起文章的思维脉络。加之饱含情感的文字诉说,文章于情理的推进中,既完成了文题的要求,又以情感的驱动获得文章读者(Peter)的价值认同。“这里”还是对话双方目光和思维的“触发点”,非常好地构联了对话的双方,增强了回应的情境性,使得回应更真实,这也是交际写作得以实现和成功的地方。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葛福安)
老师作文 二
“Peter”可知是“念祖”
——就“家族文化”回应顾念祖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葛福安
“Peter”,当唤起这个名字,你会马上回应“yes!”是的,这是跟了你18年的名字。而“顾念祖”应该也是自你出生时,父辈就给你起的名字。你是“Peter”,但在你爸爸和你的中国亲人心底,你也是“顾念祖”。
但在顾氏家族里,你却不是“Peter”,只能是“顾念祖”。你知道吗?“顾念祖”三个字里,“顾”为姓氏,“念”是辈分,“祖”则是你的名。这里面有顾氏家族文化的秘密,也有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神奇。“念祖”一名,深藏家族文化中的基因密码。
查一查你们顾氏家族的辈分排名,你会发现这句“鼎惠声杨,念终纪远”。这八个字就是辈分字,是一个家族的基因排序,它昭示着家族传承,表达着家族梦想。“念终纪远”显然是祖辈希望代代有为,赓续传承。而“念”字不仅是一个辈分字,“念祖”一词所表达的还有弘扬祖德、不忘祖恩之意。
“念祖”里面,还深蕴家族文化发展动力的秘密。18岁的你,第一次来中国探亲祭祖,带着好奇,去探寻每个顾氏家族成员,那都是与你同种同宗的人。你可以尝试做一次“口述史料”调查,比如坚守顾氏家族老宅的大太爷爷一支,从画像到照相,再到美图,你可以看到“一技在身”的发展与传承;比如从外地回来的二太爷爷一家,他们的故事里,有抗战救国的铁血豪情,有技术报国的铁人传承,有国际护航的自豪骄傲,有创业开放的神奇梦想……从这些“口述史”里,你一定会看到家族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联。
最重要的是,“念祖”里面,还包含着“忠孝”融合的家国情怀。“追念先祖”是“孝”。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里,祖爷爷、祖奶奶的眉尖眼角上,可以探寻出家族基因特征;他们的颦蹙展颜里,有着顾氏家族的精神图谱。从18岁的你往上追溯,有一条绵亘的长河,抒写着一个家族的曲折与美丽;“感念祖国”则是“忠”。在你曾祖的异国闯荡里,有着中国近代的动荡与屈辱;在国内各行各业努力奋进的长辈身上,你会发现顾氏家族对于国家进步的付出与努力……你还会发现,中国大地上的每个姓氏宗族,都有着共同的血脉传承。“忠孝”之神奇,在于它能使“国”与“家”紧密融合,成为整个民族绵延不绝、复兴强大的文化基因。
念祖,我希望你能通过更多的“寻根之旅”,真正洞察“念祖”的意义。你将获得的绝不仅仅是“温暖和感动”,你一定会对自己说:曾经我是“Peter”,现在我是“顾念祖”。
教师互评
“Peter”和“顾念祖”是分别体现西方和中华不同文化特征的典型名字,这里却属同一个人。本文便在这个和顾念祖最为密切相关的交集处和矛盾处运思、用笔。
主体部分在对有谱系的家族传承、有动力的家族发展和有传统的家国融合的论述中阐释“祖”字的两层含意,实现内容上的环环相扣和层层推进;开头和结尾通过两次假想,完成顾念祖对中国家族文化从情感上的感动到观念上的认同的心路历程,实现全文在结构上的周密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行文中用“口述史料”调查的建议串联材料,用“寻根之旅”的建议收束全文,十分巧妙地强化了对话感和交际写作的意识。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王惠)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欢欢昨天,本报报道了《“黑底化”道路乱象频现,民心工程遭遇“尴尬”》后,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议。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