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滨镇大新溪村“咸牛奶”:几代人味蕾上的记忆
“一颗咸牛奶,出去或回来,带着它漂洋过海。”
大新溪村,位于饶平县浮滨镇南部,由大东、溪西、新寮三个自然村组成。大岭山守望着这个安静的角落,黄冈河从村旁缓缓流过,站在田间的老水牛向你讲着“咸牛奶”的故事。
大新溪三个自然村有杨、张二姓。溪西村杨氏祖先为浮滨镇荆山村古榕杨氏衍派之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杨氏祖先从荆山村迁居到此养鸭,因居所位于黄冈河西面,故取名溪西。到了清乾隆年间,张氏祖先从大榕铺村迁徙至此,搭建田头寮定居种植,因此取名新寮,而另一小支从大榕铺村张氏祖先则创大东。
大新溪村勤劳的祖辈们世代以农为生,他们在劳作中发现,耕牛在农闲时空自放养,既费人力又无收益,因此,他们借助天然的草场优势,利用水草丰茂的丘陵地大力畜养奶牛,既不误农时,又大大增加了收入。为了保证牛奶的质量,村里善于相牛的人时常往返于附近的灯塔牛墟,选购精壮的母水牛回村畜养。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咸牛奶的手工制作便延续至今……
相传张氏的祖先就带着家眷到这里创业,初到此地的张氏祖先只能依靠出卖劳力养活家人。大新溪有大片的良田与草地,适合养牛。财主家除了养黄牛耕地生产,也养有奶牛贩卖牛奶。勤劳的张氏,经过努力打拼,省吃俭用,终于也养上两条奶牛,用这挤出来的牛奶去墟上换回粮食养家糊口。
浮滨是饶平中部的一个山区镇,在古代是属于比较闭塞的一个地方,所有的商贸交易,都只能去相邻十多里远的浮山镇赶墟。
在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里,张氏带着刚挤出来的牛奶去赶墟,看着手里的牛奶就好像看到了一袋袋的大米一样,张氏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谁知天不遂人愿,雨虽不大却连绵不停歇,赶墟的人少之又少,直到墟散人走光,张氏的牛奶一瓶都卖不出去,只能垂头丧气地将鲜牛奶带回。
大儿子看见张氏回来,高兴地伸出手迎上去:“爹爹,日过午啦,今天赶墟怎么这么迟才回来,我们等着你的米下锅呢。”
张氏举着手里的奶瓶叹了一口气:“唉,下雨,无人来买牛奶。”接着又问:“咱们家不是还有一点大米吗?”
“最后的一点米今早煮成稀粥了。”张氏妻说。
“地瓜也是粮,煮几个地瓜让孩子们吃吧,大人饿一顿没什么,孩子要让他们吃饱。”张氏看着几个正在长身体的儿子对妻子说。
“牛奶既然卖不掉,放坏了也浪费,不如就让孩子们喝吧?”听见母亲这样说,几个孩子露出高兴的脸色,张氏点头同意,但转而一想,何不煮开时放点盐进去将牛奶当成就地瓜的佐食?于是吩咐:“煮开后加点盐,孩子们第一次喝,怕他们不习惯。”
张妻生火煮起牛奶,几个孩子在她身边跑来绕去,开心地嬉戏玩闹,其中一个儿子不小心碰到木架子,木架子摇晃起来,架子上的醋恰好洒落进奶锅里,张妻见状赶紧起锅,正在纠结这牛奶还能不能吃的时候,只见锅里的牛奶正在慢慢地团成一小片一小片,张妻用勺子捞起一片放进嘴里尝了尝,味道居然奇美!张妻呼唤起来:“孩他爹,你快来尝一口。”
张氏跟着也尝了一下:“哟,真鲜甜!”再捞一片在手里一捏,居然可以捏成团而不散,张氏这一惊喜非同小可,一个念头马上萦绕在他脑海里,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无心插柳柳成荫!张氏将牛奶捞了起来,捏成一整块一整块,然后放进盐水里泡,隔天才再捞出一尝,居然美味无比。
从此后,张氏便做起咸牛奶作坊,因咸牛奶耐储藏,作为稀粥的佐料,是既美味又富营养兼经济实惠,于是咸牛奶流传越来越广,其工艺制作也越来越精良,成了海内外几代潮人的味蕾记忆。
如果说记忆,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味道。
溪西建于清朝中期的杨氏祖祠延续着的香火,新寮十一月初一的祭祖活动,大东张氏为纪念先祖启盛公的约定,无一不在诉说着亘古不变的情怀,无一不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大新溪村是饶平县35年省定贫困村之一。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大新溪村在扶贫工作组的指导帮助下,针对本村实际,落实“一户一策”扶贫措施,制订完善发展规划,兴办公益事业,兴修水利设施,大搞环境卫生,整治脏乱差,村容村貌以及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现如今,大新溪村林下养鸡产业项目建设也取得喜人的成效,大新溪人勤劳致富的拼劲受得外界的广泛好评。
(市宣)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叙浩通讯员/祝桂峰张夏鸣)4日,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该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