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埕镇红花村:走过红花旁 方知大埕美
“观水东南到海滨,波澜万顷渺无边,祝融一怒山翻雪,飓母初呈浪拍天。日落鱼龙腾雾涌,夜沉星斗弄波妍。五湖纵阔难为水,笑却精衔与血鞭。”
这是明代文人黄诏的《题凤埕八景之碧海连天》,写出了水天一色的大埕湾,美得就像一幅画卷。
红花村位于饶平县最南端大埕镇的西部,距离大埕镇政府约1公里,距离县城黄冈镇20公里。
村始建于元末明初,陈氏梅祖、成祖、轩祖分别从福建云霄县、泉州府大井脚迁此创村,陈氏3人结拜为兄弟,创村时,村盛产红花树,村建于红花树边而取名红花脚村,后简称红花村。
村属丘陵地带,全村面积2.71平方公里,村落呈四方形分布,临海而建。大埕溪从村西南川流而过。全村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番薯、花生、蔬菜,养殖家禽家畜,从事淡水养殖和浅海捕捞等。
村中传统潮州民居现存300多座,宗祠4座。陈氏家庙,始建于明朝年间,友藏祖祠、陈氏长祠(六顺祠),始建于清朝年间,供族人举行祭拜活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自有一种大海般宽阔的心胸,他们勤劳,他们勇敢,下水如蛟龙,上山似猛虎,过人的胆魄使他们更具备对他人的同情与包容之心。
红花村创祖之后,红花村人便在这海滨之地安居乐业。红花村里有一传奇人物,这位传奇人物便是红花村的“将军公”。将军公,并不是出生于红花村,而是一位来自外乡的人。为啥红花村人会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当祖先般祭拜呢?这里面就有一个传奇故事。
在南宋末年金兵大举侵宋,宋帝随忠臣们一路南逃,战事随处发生。
有一天,打鱼归来的红花村民在路经一个刺帕(即荆棘)丛时,发现底下卷曲着一个身穿盔甲,浑身血迹,已经昏迷过去的人。村民想起前几天路过一座高山,躲在山上看到的一幕:山坡下有两支军队在激烈搏杀,其中有一位骑着高头骏马,头戴红樱帽子的人特别英勇,以一当十撂倒了对方军士一个又一个,后来只见对方几个人用链索将他绊下马,而摔下马之人立马一个鲤鱼打挺又继续短兵搏杀,战场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村民看得战战兢兢,悄悄择路回家。
村民细看眼前伤者,对照衣着,莫非,这正是那位骁勇善战之人?村民俯身要将伤者背回家救治,被他拒绝了。
他拼着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将他的身世告知村民,原来,他是南宋随护宋帝的一位将军,是山西人,在前几天的那场激战中受伤掉队,无奈逃入荆棘丛避过元兵的追杀。最后他拜托村民在他死后将其骨灰带回山西去。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该村民只好将其安葬在村内。因为未详其名,墓碑上便只刻着“将军公”三个字。村民们敬其英勇与忠义,都自发地前去祭拜,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就这样,一个外乡人便永远根植在这片有着大爱的土地上,虽无血缘关系,却永永远远受用着这里人们的拜祭。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渔鱼为生。常年在大海里与风浪搏击的人,练就了处事果断的能力与不畏强权的胆魄。红花村,英雄与贤士辈出。
民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国内战争。该村村民陈点信(游击队长)以自家静庐茅草屋作为据点,带领闽南纵队30多名游击队员为配合解放军解放中国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革命斗争。1949年5月,国民党军围剿游击队,陈点信队长组织游击队抗击,把国民党军赶出东界的横山下,此次战斗中,村民陈锦钟不幸牺牲。作为联络点的静庐居旁边叠楼厝被国民党放火烧毁。叠楼遗址至今尚在,而静庐居已不复存在。
讨海的人需要工具,所以这里便有独特的工艺制作:渔网制作。村民以农业和捕鱼为主,至今自己制作渔网。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么织渔网。你看,这电影般的画面,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引人入胜。
夏天,大埕湾是远近那些喜欢到大海里畅游的人们的好去处,到这里嬉耍时还可以观赏到一项特殊的海作业:“搬山”。大埕湾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无论日落还是晨启,都能让摄影爱好者们满载而归。
其实,红花村也不仅仅只有海产品,这里还有名优特产:富硒花生与番薯。富硒花生因其制作工艺特殊而口感特别,令人百食不腻。海边半盐碱土地种出来的番薯,其味道又比内陆的番薯别具风味。
红花村不止崇尚英雄,也崇尚诗书文礼。尤其是习写毛笔书法成风。每年的春联,大多自己执笔书写。村里的陈奇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雨天一团泥,晴天尘满天”,这是过去对海边村群众出行难的真实写照。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作为省定贫困村的红花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如今改善了基础设施,村里的环境转好,村民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市宣)
新闻推荐
近日,饶平县[~公式~]洲中学组织校青年志愿者慰问[~公式~]洲镇敬老院老人,为他们送去大米和食用油,并为敬老院打扫卫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