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洋镇大楼村: 山中田园诗 武将故里行

潮州日报 2019-03-12 10:14

大楼村位于饶洋镇东北部,距离镇区主干道约一公里,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也是革命老区。全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山地1504亩,耕地601亩。辖属自然村3个,分别为大楼、新楼和东作楼三个小组。全村现有户数536户,人口2778人,日常在村居住人数约1750人。大楼村近山,连绵的山如自然的长城,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山地资源。

自然风光篇

犁头山位于大楼村委会的东北方,此山海拔约1800米,因形式犁头而得名。犁头山与周围其他群山相连接,形成一道独特的自然风景,如同自然的长城保卫着大楼村。群山一部分在上饶界,一部分在福建界,一小部分在大楼村界,两省三界处不同的产业发展、文化交流让群山在不同地界都有着不同的“风光”,形成大楼村独特的客家文化。

历史文化篇

刘大力字梁载,号裕斋,谥开邑,是石井老大楼(庆阳楼)的开基祖,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科中式第五名武进土,钦赐都间府衔。身高八尺,勇力过人,刚正仁孝,好学不仕,乐善好施。日常好练武强身,除了练武石,所用四把大刀,重者两百斤,轻者九十余。乾隆五十ー年丙午(1786年)因歉收造成米价飞涨,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裕斋出资购粮与妻子亲自用斗分米救济乡民,乡中老幼靠裕斋救济得以活下来的不下百人。

大楼村因庆阳楼这座具有客家特色的围楼得名。原庆阳楼的主体为土木结构的客家特色围楼,楼内共有四围楼围两口古井,具有村民共同生活和防御外敌的作用,是东方典型的“城堡”。

当年村的选址是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大楼村的建成是结合古代村民的智慧、劳动和古代地理科学的共同成果。大楼村初建在较高的地势,离山有一定的距离,围楼外有一条小溪流过,具有开阔视野、易守难攻、远离野兽、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的特点。时至今日,楼围中的两口古井还在述说着村中的历史。两口古井深度超过二十米,水源与深层地下水、地下暗河相连接,在大暑大旱之年古井依然水源充足,保证村民生活生产用水的需求。

革命传统篇

出生于大楼村的刘史侯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清末参加革命党,为反帝反封建尽心尽力,为我国近代史从封建王朝走向共和国之路立下卓越功勋。

刘史侯1910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因愤于清廷政治之腐败,1911年毅然参加辛亥广州起义,跟随黄兴攻打广州督署,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安葬于广州红花岗。当时史侯见清军大队追逼,形势危急,乃佯作死状以尸体掩蔽,得免于难。1915年,史侯投入护国战争,民国6年随从陈炯明军至福建漳平,任七十七营营长兼行营指挥官,剿抚兼施,在闽南平息叛乱有功。民国7年返粤,授陆军少将军衔。陈铭枢编组学生军时,委史侯为第二纵队第一支队游击司令,击退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部。民国十二年史侯受任为云浮县知事,在职五载。民国16年在广州逝世,享年47岁。孙中山为刘史侯写下“少年经世凌云志,将第清风永流香”对联,邹鲁为刘史侯书写“少将第”横匾。刘大力和刘史侯的事迹,如今还是大楼村人谈论的话题,学习的样板,敬仰的先辈。

民俗文化篇

大楼村保留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除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外,本地还有三个具有客家传统的民俗节日,包括正月初九的客家游神、玉皇大帝诞;五月十三的关爷诞,冬月十二的祭拜元始天尊,祈求全村平安,来年风调雨顺。

特色物产篇

大楼村结合山地的自然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水稻、茶叶、果蔬等种植产业。从山顶流至山脚的泉水,滋养着这片土地,每到秋季一片片金灿灿的稻谷是一年辛劳的回报。大楼村的果树主要是龙眼、荔枝,分片种植未整片发展规模种植,饶北地区光照足又有泉水滋养,龙眼、荔枝果糖含量高,是当地不错的经济作物。

扶贫攻坚篇

根据2018年广东省对口帮扶市党委和政府扶贫成效考核指标,2017年,大楼村累计实际减贫人口为:政策兜底脱贫贫困户20户,脱贫人数26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53人脱贫,脱贫人数79人。通过开展务工补助项目、慰问、产业项目投入、技能培训等多种帮扶措施,大楼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省定标准,实现脱贫目标,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起在2020年走向全面小康。未来的大楼村一定会用全新的面貌,全新的视角,记录新的历史,留下新的乡村记忆。

(市宣)

新闻推荐

浮滨镇排江村: 讲好苏区故事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排江村坐落于饶平县浮滨镇中部,以境内水源多并排流入江渔潭、沃潭而得名,包括北岭、大厝、大坑底、寮江、鱼潭、坑尾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