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镇长彬村:楼寨古庙存风韵 红史新村显活力

潮州日报 2019-02-28 10:42

在粤东边陲山区四百岭南麓,有着一个拥有厚重历史和红色记忆的小山村,这就是潮州四个红色乡村之一、革命老区——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长彬村原名塘边,创建于南宋时期,明崇祯(公元1641年)在村中建一大圆寨,取名“塘边”(现称“长彬楼”),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长彬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经商结合的山村,现有人口5000多人。有耕地3542亩,山地7281亩,主要出产青梅、荔枝、龙眼、杨梅、橄榄等农产品。长彬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文化底蕴,抗战后期,韩江纵队等一批地下党同志,在长彬小学(延德堂)、过龙村道、四百岭山等长期开展秘密地下活动,为饶平全境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厚重的历史文化

走进长彬村,你会惊讶于这个小山村存在的一段厚重的历史,古楼、古寨、古庙、祠堂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曾经的辉煌。不算大的长彬村却拥有18座寨楼。据说,当年村落创建时有陈、罗、黄、林共18个姓氏聚居,村中便有了长彬楼、永彬楼、睦春楼等18座各姓氏村民聚居的楼寨。楼寨通常两层高,有实心寨、宽心寨、半圆寨之分。村中的阳春楼,也叫后埔寨,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据说是饶平第一个围楼,可惜已毁。长彬楼,亦称大寨,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是村中现存较完整又最大的土楼。寨楼里有一水井,水源几百年来用之不竭,至今仍是部分村民的生活用水。

长彬村除了寨楼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木雕也让人目不暇接。村中上规模的建筑群,如儒林第、陈氏大宗祠、平恕公祠、敦艮陈公祠等古建筑别具一格,雕梁画栋,石雕、木雕、灰塑工艺堪称一流,像门窗屋顶上生动的狮子,能分出公母的螃蟹栩栩如生,经常有外地的建筑师傅来这里参观学习。而大小匾额则彰显着当年主人地位的显赫。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吊王庙则是长彬村乡民世代祭祀的古庙。

红色的乡村记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1942年发生了“南委事件”,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机关遭国民党破坏。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中共潮澄饶党组织利用饶平地处粤闽边境,既是沦陷区,又是国民党统治区域交界地的有利条件,继续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建立了隆都、饶中、樟溪、凤凰、沿海澄饶等5片隐蔽斗争基地和交通线点,位于饶平中部的新圩镇长彬村长彬小学(该村祖祠延德堂)便是中共潮澄饶党组织在饶平中部一个重要的隐蔽斗争点,为党组织培养和保存了大批革命力量,也沟通了沦陷区党组织和潮梅党组织留守机关之间的联系,传递情报,募集粮食及其他物资,支援游击区,团结了一批爱国抗日的统战人物,为后来饶平全境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3月初,韩江支队派五连(虎连)挺进饶中,开辟新区,打通乌山交通线,联结闽南部队,与新成立的“十二武”队伍配合,袭击长彬南四乡公所,捕获并枪决乡长陈蔚臣,取得很大战果。

1949年4月,韩江支队(四支)闽南支队(八支)联合武工队成立,代号“南武”,以八仙山为中心,开通闽粤边游击走廊,建立以长彬为转动点,接应沿海东界的“独立大队”部队,为配合边纵主力解放饶城做出突出贡献。

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

长彬村作为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列入省定贫困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针对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扎实推进精准识贫、建档立卡、谋划帮扶方案等工作,为贫困户提供就业信息,鼓励贫困户子女报读技工学校,资助贫困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施精准脱贫。设立教育助学基金,引进能人开办梅业加工厂,建设生态养殖场,提供就业位。另一方面,着力解决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抓住中央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垦造水田工作的政策机遇,成为潮州市第一个垦造水田项目,包括土地平整、水源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随着项目的实施,乡村的生产条件将得到有效改善。

近年来,长彬村还积极动员乡贤们关心支持家乡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深入推进校园教学硬件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工作,努力提升全村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现在,乡容乡貌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好,革命老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潮中呈现无限生机活力。

新闻推荐

三饶镇官田村:抗元巾帼英雄的一代传奇

官田行政村位于三饶镇北郊,下辖大坑村、广福楼、后花塘村、山边村、下完村、祖厝、丰田楼、广田楼、锦山楼、田心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