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潮木雕艺术创始人李中庆:传承工艺靠敞开大门 不靠“独门秘籍”

南方都市报 2019-02-24 06:19

人物简介

李中庆

17岁从艺,师从东阳木雕巨匠,1991年赴广东潮州创业,任潮州市东潮木雕艺术馆艺术总监。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师,曾获“世界文化艺术金象奖”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2017年被评选为“潮州市最美工匠”,2018年5月被评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创立了新的“东潮木雕艺术流派”,创作出《清明上河图》、《丝绸之路》等一大批工艺精湛、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木雕艺术精品,先后荣获9项国家级特别金奖、金奖和14项省级金奖。

手持一把小刻刀,一手扶正了眼镜,李中庆俯身开始研究面前这一块巨型的檀香木半成品,看准了作品上需要稍作调整的位置,他开始麻利地滚动起了刻刀,用特殊的技法,让原本扁平的树干变出了一些纹路来,好似老树上凹凸不平的树皮一般。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不停的微调中,作品愈发生动,此时李中庆放下刻刀,一手扶着腰缓缓抬起头来,“常年伏案雕刻,有时时间一久,头都抬不起来了,感觉特别酸疼。”这是常年工作留下的疾患。

回忆起自己的工匠之路,不少经历李中庆依旧历历在目,如今为自创的东潮木雕四处奔走,同时也敞开大门迎接同行前来学习交流,在李中庆看来,没有哪项工艺是有“独门秘籍”的,让工艺得以传承的最佳方式便是让更多人认识并参与进来,“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要让这门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人来学习,给予这棵小苗子足够的养分才能成长。”

入行为维持生计而学木雕工艺

李中庆17岁开始接触木雕,师从东阳木雕巨匠,彼时,“有一项手艺在手才能更好地维持生计。”李中庆回忆,刚开始学做木雕时曾经一度因为辛苦而想逃回家,最终还是被家里的长辈劝说回到作坊里继续学习。

一次偶然机会,李中庆到江门一个香港老板的木雕厂里担任木雕师,那时工厂很多木雕产品都销往了国外地区。早期,李中庆担任验货员角色,需要检查每一个批次的货物是否存在瑕疵等问题,李中庆那时才刚刚开始学习了两年木雕,去到厂里后发现,自己的技术比起别人还差了很多。当发现木雕有问题提出修改的要求时,便遭遇老匠人们的反驳,李中庆深感自身的经验不足,于是他请辞重新回到学徒的身份,继续苦下功夫学习,“把基础打牢了,把这门手艺学好了,学精了就不会给人留下挑刺的机会。”

别人下班时他依旧在厂里学习,当别人嫌弃事多活苦不愿意继续做时,李中庆主动接手,这一切都让师傅看在了眼里,下班后空无一人的工厂里,李中庆得到了师傅指导的机会,让他的技术得以突飞猛进。

上世纪80年代末时,李中庆受邀来到了潮州担任总验收,和东阳木雕风格不同,精细的潮州木雕让李中庆大呼“开眼界”,也激发了他学习的念头。

然而,潮州木雕历来有不传外人的传统,对于这位外来者而言,想要学习潮州木雕并非一件易事。

于是,李中庆利用工作之余,开始研究潮州木雕的独特之处,对李中庆来说,二者同为木雕工艺,万变不离其宗。渐渐地在检测过程中,掌握了潮州木雕的特点,并开始尝试制作,这让一些老匠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90年代末时,李中庆和几位老乡在潮州尝试创业,开办了木雕厂和实体店,这在当时来说,尚属罕见,实体店的开设,让不少同行感到意外。就此李中庆开启了创业的第一步。

求变一幅奔马图开创东潮木雕先河

彼时,李中庆的木雕作品已以东阳和潮州两个流派为主。有一天,一位特别的客人让李中庆的职业生涯迎来了挑战,也因此踏上了木雕的创新之路。

“一位汕头大学美术系的老师,带了水墨画《八骏图》让我做成木雕,并提出了他的想法和期盼,他希望木雕作品可以立体感更强烈一些。”于是李中庆开始着手准备制作,根据规定的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作品,然而让李中庆意外的是,作品并没有让这位老师满意,于是他又再次进行调整,但依旧无法做出立体而又生动的奔马木雕。

“那时觉得可能做不出来了,一度想要放弃这张订单。”一边思考着该如何制作,一边开始尝试不同的雕刻手法混搭在一起。

潮州木雕立体的镂通雕技法,以及东阳木雕线面结合的平面浮雕技法,如何让二者的立体效果相结合?经过一番研究,李中庆尝试用不同地方式展开创作,“在雕刻过程中,不同流派的雕刻习惯会有些偏差,例如有的流派一开始下手雕刻时会保留作品底部的木头,立体效果有所欠缺。”于是李中庆让助手尝试东阳木雕的细腻和潮州木雕的立体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

如何让作品立体起来?李中庆想到了倾斜角度的手法,在制作过程中,有意让木头出现倾斜角度,这样一来,在作品立体的主体上,可以展开一些镂空的设计。经过反复摸索,30度至45度的倾斜是让作品呈现最佳立体感的角度。

选准雕刻骏马蹄足这一最为关键的部位,把壁挂底部凿深,运用通雕的技法使马蹄离地腾空,展现出飞腾雄姿。在雕刻骏马之间在同一平面的重叠部位时,不沿用传统的平面浮雕技法,而改用镂空技法,使重叠于同一平面的不同骏马的不同部位被分别表现出来,凸现了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在壁挂底部的处理上,不再沿用传统的平滑背景,而采用浮雕和沉雕的技法来丰富画面的内容,增强现场感,把骏马奔驰于广袤原野的气势生动地烘托出来,使被表现的主体与客体实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他回忆,最终,作品让顾客惊叹不已。李中庆当时还免了这位客户的费用,“因为她的一个建议,让我有机会创作出新的东西来。”

开创助力“潮州湘子桥”亭台楼阁修复

《八骏图》的成功创作,拉开了创立“东潮”木雕艺术流派的序幕。

近10年来,李中庆致力于对潮州木雕和东阳木雕这两大不同流派的木雕艺术进行融合的学术研究,大胆探索尝试,形成了“通雕+圆雕+深浮雕”的三维木雕艺术的独特风格,开创了将这两大流派的木雕艺术同时表现于同一作品的先河。

在这一期间,李中庆还曾主持过“潮州湘子桥(也称广济桥)”亭台楼阁整体修复工程,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的装点下,让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桥得以焕然一新。正因为技术精湛,在潮州开元古寺的修缮中,在全长2.4公里牌坊街上千扇仿古门窗的施工项目中,李中庆也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回忆起这个经历,同样让李中庆骄傲不已。李中庆介绍,当时竞争湘子桥工程的工匠有很多,这也是修复难度系数最高的一个,“最早的时候只想着去承接一些雕花的工作,没想到后来拿下了整个工程。”

对于李中庆来说,这无疑是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也是一人之力无法完成的,于是他找来了横店影视城的一批木雕工匠来协助完成。白天在现场监督工作,晚上在桥附近的工棚里探讨技术问题。根据历史资料,着手展开设计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样不少,例如接榫处的空隙误差,在和专家商讨了多次后,才得以修改误差参数。李中庆回忆,第一个亭阁制作整整花了3个月的时间,其间磨合各项标准,也敲定设计的方案,当各方验证无误后,方可展开后续的其他亭阁的修复工作,据了解,20个亭阁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得以修缮完毕。

同题问答

要多给年轻人学习机会

南都:你所认为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李中庆:工匠不仅仅为艺术服务,还要为经济服务,能为社会大众带来正能量的,才能真正地体现工匠精神。

南都:工匠精神要如何传承?

李中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技术能力,拥抱创新,用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给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让传统艺术得以传承,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和得以传承的方式。此外,还要多给予年轻人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可以沉下心来学好这门手艺。

统筹:南都记者

李春花方军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摄影:

南都记者张志韬

新闻推荐

感动国内外网友的“鞠躬小女孩”来自普通家庭 妈妈时常教我要感恩

小敏正在母亲的辅导下写作业。■文/图本报记者陈思凯詹嘉鹏编者按:春节期间,凤城一位小女孩在过斑马线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