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广东出过四个武状元,分别是揭阳人林德镛、五华人李威光、潮安人黄仁勇、南海人姚大宁 广东武状元与清代武科考试
武举考试:举大石(清代通草画)
武举考试:步射(清代通草画)
武举考试:耍大刀(清代通草画)
武举考试:策马射箭(清代通草画)
□文/图 李开周
自从唐朝创立武科考试以来,一千多年间,广东总共出过五个武状元,其中清朝就占了四个。
这四人分别是:
广东揭阳人林德镛,康熙六十年(1721年)得中武状元。
广东长乐人(今梅州市五华县)李威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得中武状元。
广东海阳人(今潮州市潮安区)黄仁勇,嘉庆元年(1796年)得中武状元。
广东南海人姚大宁,嘉庆六年(1801年)得中武状元。
如今,江湖上还流传着这几位武状元的传说。
一、 广东武状元的几段传说
传说林德镛父母双亡,是个孤儿,靠卖苦力养活自己。因为偶然给一个进京赶考的武举当仆人,又因为武举到京城后生了病,不能参加考试,林德镛替他上考场,结果中了状元。
传说康熙喜爱林德镛,不但宽恕了他替考的罪过,还让他当上贴身侍卫,将他接入皇宫,跟自己同吃同睡。
皇亲国戚和亲贵大臣见林德镛如此受重用,人人羡慕嫉妒恨,密谋在他饮食里添加蜂蜡。当时人们认为,长期食用蜂蜡会让人看起来油光水滑,实则内虚,且饮水易膨胀,时日久了,能要林德镛的命,相当于慢性中毒。有一回康熙打猎,一只白兔带着箭跌到水里,林德镛自告奋勇下水去捞,由于天冷水冷,肚子里的蜂蜡凝到一块儿,把他给毒死了。
人们还传说,长乐人李威光进京参加武科考试,手提一把重达百斤的大关刀上场,耍了一套刀法,如猛虎下山,如蛟龙入海,武艺精湛,评为第一。殿试那天,乾隆皇帝亲自监考,李威光将一个三百斤重的石狮子举过头顶,打破了纪录。他把石狮子放回地上时,手一滑,石狮即将掉落在地,他眼明手快,赶在石狮落地之前,飞脚将其踢出一丈来远。乾隆问道:“你这是什么招式?”李威光答道:“这叫狮子滚球。”乾隆龙颜大悦,钦定为武状元。
人们又传说,海阳人黄仁勇文武双全,先考中文秀才,后来跟岳父习武,遂听从岳父劝告,弃文从武,苦练十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终于在嘉庆年间考中武状元。
这些传说肯定不同于真实的历史,但也不能说全是空穴来风。
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起,清朝武进士名列前茅者,一般都会被皇帝选作侍卫。所以林德镛考上武状元以后,确实有可能会给康熙当侍卫,只不过不可能有机会与康熙同吃同住罢了。别说是一个侍卫,就算是官居极品的大学士,就算是贵为亲王,也没有资格入宫居住,更不可能跟皇帝睡在一张床上。
清代考取武进士,必考弓马和刀石。刀是大刀,按照重量分为三种: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考生可以挑选一种。石头也是大石头,也按重量分为三种: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也让考生自选一种。所以,长乐武状元李威光手提大关刀上场和举起三百斤石狮子的传说都不算离谱。唯一需要纠正的是,清代考生要举的不是石狮子,而是石锁。石锁上面有一个柄,双手能穿进去,将石锁提起来,提到胸口位置,然后腾出一只手,托牢石锁底部,向左旋转九十度,再向右旋转九十度,即可完成这项考试,没必要举过头顶。
二、 清代武生的科考历程
我们知道,古人想考文状元,难度很高,道路很长。
以清朝为例,考生们首先要通过本县官员主持的县试,再通过本府官员主持的府试,然后还要通过广东省学政主持的院试,三项考试全部合格,才能获得秀才身份。
等到乡试年(通常三年一次),秀才再进省参加乡试,取中者即为举人。举人再进京参加会试,通过后再参加殿试,如果在殿试中没有出现大的差错,才能成为进士。而状元,就是进士当中的第一名。凡是能考中状元的人,文化水平和书法水平必定很高,运气也必须出奇的好,因为进士的名次最终是由皇帝来决定的,皇帝的个人偏好往往比实际的考试成绩还要重要。
考武状元呢?程序其实差不多,在清朝同样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会试和殿试,才有机会成为武状元。
府县级别的考试不太严格,朝廷不会专门委派大臣去监考,知县和知府可以决定成绩优劣。到了院试这一级,广东省学政就要出来当主考官了。学政是朝廷派往各省主持文化教育工作和秀才考试方面的大员,平常在省会办公,到了考试的时候,必须巡行州县,依次考察和主持各个州县的文秀才考试和武秀才考试。
清朝重文轻武,武秀才考试比文秀才考试要晚,学政考完文秀才,定出名次,贴出榜单,才会考武秀才。鉴于学政都是文官,不一定懂武艺,所以还要请一个武官来当副主考。这个武官必须在本地任职,级别必须是副将、参将或者游击,籍贯必须在外地(防止作弊)。
学政和武官考武秀才,先考外场,再考内场。外场考武艺,分为马射、步射和刀石三项。马射即马上射箭,步射即平地射箭,刀石就是耍大刀和提石锁。这几个科目有先后次序,先考马射,再考步射,最后考刀石,前一个科目通不过,直接取消考试资格,后一个科目就不用参加了。三个科目全部及格,可以参加内场考试。内场即笔试,与文秀才们考诗赋、对策、八股文不同,武生们只需要默写一遍《武经》,默写要全对,字迹要规范。内外两场全部通过,即成武秀才。
武秀才参加乡试,一般在十月举行,跟院试一样,也分内场和外场。一般在十月初七和初八考马射,十月初九和初十考步射,十月十一考刀石,然后休息三天,十月十四入内场参加笔试,笔试内容也是《武经》。
乡试的考试制度比院试更严,但基本规则是一样的,上一个科目过不了,也不能考下一个科目。内外场所有科目全过,考官们还要排定名次,根据朝廷分给广东省的武举指标,将排名靠后的考生淘汰掉,剩下的考生就是武举人。
乡试完了是会试。会试主考官一般由兵部侍郎担任,副考官由兵部郎中、兵部员外郎、兵部主事担任。皇帝怕兵部官员作弊,还会指派御史巡行考场,并让文职近臣如中书舍人、翰林修撰等陪同监考。
会试过后,还有复试,所有通过初试的考生,都要复试马射、步射和刀石。如果通过了初试,没通过复试,一样要被淘汰掉。
过了复试,紧接着是殿试,此时皇帝会亲自到场观看。殿试也分内外两场,外场还是马射、步射和刀石,内场则不再让考生默写《武经》,而是让他们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策论。
就像文科殿试一样,武科殿试一般不会再淘汰考生,只是为了给考生排定名次。第一名为武状元,第二名为武榜眼,第三名为武探花。前三名是一甲武进士,从第四名到第十名是二甲武进士,十名往后是三甲武进士。
清朝给文进士的名额比较多,每次可以取中几百名。给武进士的名额就少得多了,最多二百多名,最少只有几十名。清朝总共举行过一百多次武进士考试,取中的武进士总共只有九千多名,平均每次取中不到一百名。
三、 考上武状元有多难
传说中的武状元,都要武功超群,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个能打几十个。实际上,清廷对武状元的要求很低:第一,会骑马;第二,会射箭;第三,力气要大;第四,有基本的背诵和书写能力。至于会不会武术套路,有没有实战能力,并不做具体要求。在清朝一百多届武科乡试、会试和殿试当中,外场考试永远都是一个个考生单独演练,从来不让他们两两搏斗。像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演的那样,两个成绩最好的考生捉对厮杀,胜出者为武状元,那是艺术上的虚构,不是真实的历史。
但即使不考实战,普通人也考不上武状元,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以乾隆年间的武科会试为例,考生射箭,可以选八力、十力和十二力的弓。一“力”将近十斤,八力即八十斤,十力即一百斤。考生搭弓射箭之前,先要拉满三次。如果你选的是十力弓,前两次拉满,第三次没拉满,立即淘汰。
如果三次拉满,可以参加马射和步射。考生翻身上马,在跑道上纵马两个来回,在距离箭靶三十五步开外的地方停住,搭箭弯弓,连射九次,中靶四次以上算及格。步射则需要站在距离箭靶五十步开外的地方,连射六次,中靶二次以上算及格。
清朝的“斤”比现在的“市斤”稍大,当时一斤将近六百克。“步”也有固定标准,一步为五尺,一尺大约三十二厘米(比现在“市尺”稍短),所谓五十步开外,就是八十米以外。
前面说过,清代考生要用大关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种。选一把大刀,完成“雪花盖顶”、“前后刀花”等几个动作,可以及格。我们听起来简单,其实对普通人来说,能提起这么重的刀就不容易了,再来一个“雪花盖顶”,可能会砍伤自己的脑袋。
石锁项目更不用说,对体力的要求更高,三百斤重的大石锁,先提到胸口,再左右翻转,一般人能做到吗?恐怕很难。
当然,体力不占优势的考生可以选择二百斤的石锁,但是考官打分的时候,考生选择的石锁越重、关刀越重、弓力越大,越容易得高分。别人用十力弓射箭,你用八力弓射箭,虽说都中了靶,你的得分肯定没人家高,怎么可能中状元呢?
本文开头转述民间传说,揭阳林德镛本来没机会参加考试,只因雇主生病,他才有机会替考,阴差阳错中了状元。结合史料来看,他应该没有替考的机会,因为武科考试的制度很严,个别考生偶尔作弊或许难免,但要想让一个连武秀才都没考过的人溜进会试的考场上,几率近乎为零。
按清代武科考试制度,每一级考试都需要考生亲自填写个人档案,这份档案交官府存档,内场考试结束后,考官们会核对笔迹,严防替考。参加下一级考试的时候,考生还要再次填写档案,再次核对笔迹。特别是在乡试之时,凡是通过外场考试的考生,脸上或者双臂上都会被印上编号,进内场时需要与档案上的编号进行比对。另外,从乡试到会试,考生都必须互相担保,每位考生都要拿到其他五位考生的保状,如有一人作弊,所有保人都会被取消资格。倘若考官监管不严,甚或通同作弊,经巡场御史或其他考官检举,丢官掉脑袋都有可能。
四、 考上武状元后还得从基层做起
考场如此严格,考试如此艰难,考中武状元之后,是否就能当上大官呢?
万万不能。
清朝选官制度还是比较苛刻的,不管文状元还是武状元,刚开始都要从基层做起。文状元通常会被选到翰林院当修撰,头上戴着从六品的乌纱帽,实际上只是一个实习生,必须按时到翰林院听掌院大臣讲课,三年后还要参加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才可以担任实缺。武状元一样是实习生,朝廷通常会给他们“二等侍卫”的头衔,但不能马上去给皇帝当保镖,还要经过两三年的实习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带兵常识。
前文还说过,清朝人考武状元,从来不考格斗,而御前侍卫必须懂得格斗,所以武状元们在实习期间还要学习格斗术。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规定新科武进士(包括武状元)要跟随侍卫学习格斗。顺治十七年(1660年),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权臣鳌拜担任武进士总教习,亲自教导他们骑射功夫和行军布阵。
学习期满,要参加考试,假如成绩不合格,只能卷铺盖回家候补。成绩合格的,可以当上真正的侍卫,或者被分配到军营里当千总、游击等官职。此后如有战功,慢慢可以升迁到参将、副将、总兵、提督。
清代广东的四个武状元,没有一个做到提督,林德镛和姚大宁当的是侍卫,黄仁勇官至游击,只有李威光升到了副将。提督是各省绿营的最高领导,管理一省军政,不含八旗军队。一般是从一品,在官阶上一般比巡抚略高,但实际权力比巡抚略低。
本版统筹梁力
新闻推荐
11月14日,潮安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本报讯14日,潮安区委召开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全区宣传思想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