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汝远来应有意李英群
我之知道韩文公,是童年听祖母讲《韩文公冻雪》的戏曲故事,印象中,这位韩文公是好官,因为得罪了皇帝,被贬到蛮荒偏远的潮州来。路过秦岭,大雪封山,他差点被冻死在那个叫蓝关的地方。
总之,就是一个好人落难那种戏剧舞台上常见的形象。
读初中时,学校有一次组织我们去看潮剧学生专场,记得有三个短戏:《海上渔歌》和《蓝关雪》,另一个我忘记了。张长城演的《蓝关雪》正是传统本《韩文公冻雪》改编而来。整个基调是低沉的,失落的情绪贯串全剧。整个戏中,韩愈是有怨的,是伤心的,甚至悲愤的。记得唱词中有“我如今好似那猛虎离山出洞,又好比那蛟龙离了沧海,凤凰飞入鸦雀群中”(手头无该本子,引文也许有出入)这样的感叹。韩愈对他被贬潮州,完全是心灰意冷,前路渺茫。
语文老师说《蓝关雪》实际就是对韩愈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的演绎。我找来这诗,觉得最后两行,已经完全看到韩愈几近绝望的心境了。让我们先看全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想想吧,早上,好心好意把奏章呈上金銮,晚间就被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吾一心想替圣朝除一些弊政,岂敢因为衰老而只爱惜自己的残年。看看吧,秦岭云横根本看不到家在何处?蓝关雪拥连马也裹足不前。我知道你远道前来情深意重,好准备在潮州瘴江之滨收拾我的骸骨!
一直以来,就认为韩愈被贬很无辜,他有怨恨,他消沉很正常。虽然要解释一位消极前来的京官,在他很不愿意的地方干了8个月,留下无人能与比肩的文名政声,他的积极性从何而来,颇觉困难,但不提就是了。近日,读到潘向黎的《雪拥蓝关马不前》一文,她的见解让我猛醒:我以前是一直误读了韩老夫子了。
潘向黎说:“如果要勾勒韩愈人格全貌,有一首诗不可不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如果将韩愈诗看作一个造型奇伟、气象雄浑的建筑,那么最顶上的那块金砖,不是他以硬语盘空、雄浑恣肆为人称道的任何一篇古风,却是这首沉郁苍老、追步杜甫的七律。”
潘向黎把这首诗推上韩愈人格诗风的至高点,从艺术上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堪称绝唱。写景抒情,满纸苍凉;无一字写人,而人自在。作者自己的形象全被不露痕迹地烘托出来。如“漫出剑匣的剑气,透过帷幕的灯光。”而在人格魅力上,这首诗如何展现韩愈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呢;他不是失望得准备死在瘴江边了吗?
关键就在于韩愈此行是无可奈何的破罐子破摔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唉,我读书太少了。潘向黎说:“最后两句何其愤慨和悲凉,却又透着一种陷入绝望的君子特有的镇定和坦然。《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必死是问,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此典,料定必死,向韩湘交代了后事。可以读出这样的潜台词:正道直行,天地可鉴,死便死耳,何必多言!直到此时,他仍然没有一点悔意,没有一点恐惧,因为他想的仍然不是自己,而是天下。”
我笑自己读书太少,未能早在《左传》中读到韩愈用的这个典故,误读了他的诗。其实,也不全在读书的多少,而在心灵的相通。韩湘为何赶来蓝关送行,他与叔祖谈过什么?不得而知,但人在落难之中,不会来个落井投石的亲戚吧。我想我潮先辈对韩家祖孙合作共赢的感情还是理解的。韩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是会出力帮忙的。潮人编个故事,韩湘后来改名韩湘子,云游四海,业有所成,邀了八位志同道合的道友,把韩江的浮桥建了起来。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表达韩家祖孙之间的感情,韩愈明白侄孙远来之意,所以托以后事!想想那一刻,漫天风雪,立马蓝关,铮铮铁骨,顶天立地!
新闻推荐
凤凰卫视《谁不说咱家乡好 潮州篇》摄制组走进潮州 讲述潮州故事 展示古城魅力
本报讯(记者刘银璇)17日至28日,凤凰卫视《谁不说咱家乡好——潮州篇》摄制组走进古城潮州,搜集拍摄展示潮州素材,用手中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