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丰俗:笔墨淋漓总关情
师法自然 臻于化境
1939年,林丰俗出生于广东潮安县,这是潮汕平原一个靠近韩江、背倚桑浦山的乡村。20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便分配到肇庆怀集县文化馆工作,后又调入肇庆群众艺术馆,在肇庆工作了十多年。直到1981年,他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1999年退休。其艺术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学子。无论是少年时期还是工作后,林丰俗始终与乡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也成了他后来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著名美术史家李伟铭如此评价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林丰俗的特质首先表现在对大自然的生命活力的高度敏感。当这种敏感与他独特的乡土情怀融为一体的时候,他的笔墨境界便表现出了浓郁的东方的诗意和温馨的人情味。”林丰俗自己曾说:“田野、土屋、溪流……之所以多次出现在我的画中,这无非与我长期生活的范围有关。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景物,常常勾起我对醇厚隽永的乡情的回忆,我不希望用太美丽的辞藻来冲淡这种质朴感情的表达。”
林丰俗的画作师法自然。自然,是他膜拜的老师。他作画与其说是用笔墨作画,毋宁说他是用心创作。他的画作形神兼备,很接地气,所以理所当然地为南国百姓所喜爱。有的画家画的梅花,躯干硕大,俨如一棵参天大树,气势吓人,而论者则曰:“没有生命。”但林丰俗画的梅花枝条细长,疏密有致,有的人看后颇有感触地说:“这才是梅花,精气十足。” 林丰俗的诸多小品,更是随意好玩。他画的桃子,题曰:“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能餐兹果,当得无量寿。”他画佛手,题曰:“青山雨洗妙色相,净手拈香礼如来。”他画大桔,题曰:“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他画石榴,题曰:“山中熟石榴,向日便开口,山深行人少,颗颗明珠走。”一般的景物,只要经过他的提炼,就升华为高于现实的艺术了。
意在笔先 韵味深远
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苏东坡居士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所谓“功夫在画外”,读林丰俗的画,读他补白的诗文,无不饱含着浓浓的书卷气及文人味。他画里的田园风光,无论是树木映衬下的小屋,还是戴斗笠的、穿蓑衣的农夫;无论是手扶犁耙的耕者,还是山水花鸟;无论是梅兰菊竹,还是岭南果蔬,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基因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融进他的血液里,浸润在他的灵魂中。只要一着墨,便自然而然地从笔端流露出来。
欣赏林丰俗的画,粗看,仅识得皮毛;细想,才能悟出真谛。“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慢慢咀嚼才能破解出作者的情感密码。他的画里有诗,或者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和许多田园诗人一样,他的画也不乏寄托。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林丰俗都是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而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诚然,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画家都能成为学者、诗人,但读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没有国学和修养作为底蕴,就不可能有林丰俗的画那样丰富的内涵。林丰俗的画还突出了他的乡土情结。林丰俗生长在潮州的乡下,曾工作于肇庆怀集,他熟悉这里的山村农舍、风土人情,他热爱南粤这片热土。这对他后来的创作至关重要,影响也特别深刻。由于他平时所见的事物都是寻常的事物,所接触的人都是黎民百姓,所以在他的画作中,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土味。
综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新培)昨日,由市文化馆主办、潮安区金彩东夕阳红文体协会承办的“庆重阳文艺盛会”在潮安区东凤镇东彩路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