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社科理论界: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讲潮州故事

潮州日报 2018-10-24 09:40

编者按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潮州市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落到实处,为潮州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市社科联组织社科界专家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讲潮州故事”为主题,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撰写了讴歌发展成就的文章,现予刊发,敬请垂注。

共享繁荣新潮州

李英群

灯光璀璨,台上,100多位艳服盛装的大妈正在演唱潮曲;台下,座无虚席,后排通道站满了人。这是潮州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庆祝建校20周年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会场。

今天的大剧院,满堂白发,满座生辉。

她们演唱的曲目叫《问鉎牛》,有人则易名为《共享和谐新潮州》。选中这一曲目,显然符合大家的心愿,演唱者神采飞扬,纵情抒发。从台下望去,很难相信是一群七老八大的老年人。

那一刻,我的思绪回到10年前这首潮曲问世之时。这歌词是我写的,内容其实很一般,就是把民谣中“二只鉎牛一只溜”用来比喻潮州人一半在海外。海外的游子,当年是“一船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坚守在家乡的我们,一直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亲人。现在,潮州大变了,家乡繁荣了,我们从心底里发出呼唤:兄弟,回来吧,回来共享和谐新潮州。

没想此歌曲刚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本地的、外地的潮人社团,专业的、业余的潮曲爱好者,到处传唱。我很快接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四海潮人》专栏记者的电话采访。他问我写这首词花多少时间,我答:“一个小时”,他惊异地重复:“一小时?!”我又答:“50年。”他说:“哦,明白了。你在心中构思了半个世纪。”

对于海外亲人的思念,想请他们回故里看看,我们何止在心中藏了50年?每逢佳节,谁不思亲。可是,亲人来了,我们无法作出体面的接待啊!曾经,邻居大嫂的表兄从番畔要回来探亲,大嫂走遍厝边头尾去借一条裤子可穿着会亲人。那难堪场面,我是见证人!

改革开放了,强劲春风吹绿韩江两岸,潮州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每次行经湘子桥,见那北望似有语的鉎牛,我似乎听到他在向远方亲人呼唤,请他们回来共享繁荣新潮州。

40年的成就,物质的精神的,三夜三日说不完。我更看重精神方面、文化方面。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已有多少国家级城市名片,也是三夜三日说不完,我更看重人的精神面貌;而精神面貌,我更看重大众的心情。

40年的伟大成就,在潮州大地上的印记,在潮人心中的投影,我最愿用“文化自信”来概括。对潮州文化的自信,是40年来成就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无疑,《问鉎牛》这一歌曲,恰好表达了潮人文化自信的心声。

我们许多传统文化产品,潮绣、木雕、泥塑、麦稿画、手拉壶等等,弘扬的是潮文化。我们的韩江,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她美在文化。我们的潮州民谣,重新在小学校园响起,我们的潮曲,代替了流行歌曲,响遍城乡。今年《春晚·戏曲晚会》,央视在广济桥头设了分会场,潮曲飞向全国!

这些年来,中央的、各省市的、各门类的摄制组,来了多少批次;国内的国外的,多少文化团体,专家学者名流以至游人散客,纷至沓来。他们不单带走舌尖上的潮菜之香,更带回潮文化特有之味。他们或留言或回去撰文,无不表示早就该来,以后还要再来。

歌唱吧,潮州人,唱响新时代,唱亮新潮州!

呼唤吧,潮州人,唤来天下亲朋,共享繁荣新潮州!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潮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耿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8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潮州市建制,县、市再度分开建制。1983年7月,撤潮安县,并入潮州市。同年12月,撤销汕头地区,汕头地区原来所管辖各县(除海丰、陆丰两县外)归汕头市管辖,潮州市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委托汕头市代管。

1989年1月,潮州市归省直辖,享受市(地)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0年1月,潮州市被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国务院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原汕头市调整为新的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定为省直辖的地级市。潮州市统辖湘桥区、潮安县及饶平县。潮州市扩大区域并升格为地级市,全市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人口264.8万人。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40年来,潮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推动潮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三个发展”,40年的拼搏使潮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斐然成绩。

一、潮州经济总量跃上千亿元新台阶

以2017年的数字为据,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74.07亿元,突破千亿大关,比上年增长6.9%;人均GDP为40555元,突破四万元,比上年增长6.7%,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4.26亿元、547.80亿元和452.01亿元,分别增长5.3%、5.6%和8.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1.7:41.1调整为6.9:51.0:42.1。服务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3.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9%。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呈现高质量的特点,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9.72亿元,增长6.4%,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6%和6.4%,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8%和19.8%。全市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1.05亿元,增长10.2%;城镇化率64.5%;民生支出112.7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78.9%。

二、潮州产业集群实现壮大发展

潮州市的特色产业集群已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委和政府的扶持引导下,潮州市逐渐形成了陶瓷、食品、服装、塑料、印刷、电子、不锈钢、水族机电等八大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是潮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目前,八大支柱产业每年的总产值都保持在一千余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六成左右,其中,陶瓷产业占据半壁江山。省委书记李希来潮州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潮州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成绩:“潮州实业基础扎实,比较优势突出,形成了以陶瓷、服装、食品、不锈钢、水族机电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是国内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和集聚基地,水产养殖业发达,有"海上牧场"之称,凤凰单丛茶、果制品、烤镘等名优产品广受欢迎,这些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石。”潮州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得益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潮州市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新旧引擎正在逐步转化,至201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投入已达到6.4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5.5%,年均增长5.8%。2016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65%,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件,比上年增长24.2%。

三、潮州民营经济实现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1998年以来,先后颁发和实施了《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潮州市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潮州市“四梁八柱”民营企业培育认定工作方案》等文件,大力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772.7亿元,增长7.2%,增速比全市GDP高出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1.9%,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74%,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推进器”。目前,全市的民营单位数已超10万家,达到10.16万家,增长15.1%,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261.86亿元,增长7.2%,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70.8%;民营企业税金67.5亿元,增长9.8%;上市和挂牌的民营企业达到56家。潮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广东省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现在,潮州市平均每26人就有一个企业老板,这是潮州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支撑力量。

四、潮州服务业实现迅速发展

潮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志就是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导)快速发展,2017年,潮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52.01亿元,同比增长8.9%,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41.3%,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成为潮州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主动力,年均增长11.3%,增速比全省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房地产、现代物流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总结40年潮州走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是为了在新时代履行新使命。省委书记李希在潮州市调研座谈会上,对潮州市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位: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个新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奋力走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应有的潮州贡献。

(作者单位:潮州市政协)

法治惠民润凤城

邱锐强

潮州,是一座平安之城,是一座和美之城,也是一座法治之城。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见证着潮州法治进步,体现着法治惠民暖民的一个个故事,成了这个城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群众家门口可接受法律服务

在潮州的1000多个村居,活跃着一群律师的身影。他们走进基层,进村入户,或为农村集体经济“把脉问诊”,协助村委会起草、审查集体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经济合同,就重大经济活动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书;或为村居开展文明管理出谋划策,协助制定《村居民自治公约》,对村民代表大会、村委会重要管理活动及会议的决定、决策,提出专业的法律意见和建议,推动基层民主文明自治;或为村民排忧解难,从村民角度出发,着力找到争议的平衡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化解一宗宗山地使用权争议、遗产继承、民事借贷等矛盾纠纷……

他们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避免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现在遇到法律事务,首先想到的是征求驻村律师的意见。自从律师进驻村居以后,我们在开展依法治理、普法宣传、签订合同、化解矛盾等工作时就有了好帮手。”这是潮州市许多村居“两委”干部的心声。

这些都得益于潮州认真落实“法治惠民”工程,建立完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并不断深化提升其作用,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自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施以来,全市顾问律师共登记工作台账68561条,其中,出具法律意见书1116份,提供法律咨询46900人次,开展法治宣传14315场,参与人民调解540件,提供法律援助130宗,其他服务3660次。

“以法兴企”文化沙龙为企业出谋划策

为满足企业对法治建设、法治保障的需求,潮州充分发挥法学会第三方人才资源优势,构建起全省第一个地市级“以法兴企”文化沙龙平台,把法学法律界专家团队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代表请到现场,面对面为全市中小微企业解疑释惑。近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级“以法兴企”文化沙龙6场次,深入400余家企业调研,下发调查问卷2000余份,收集梳理涉法问题65条,邀请省内外知名答疑专家48人次,直接参加活动的企业家达366人次,涵盖全市各类民营企业,受到了广大企业家的好评。

“以法兴企”文化沙龙之所以受到追捧,既是因为这个平台切合了企业的法律需求,更是因为潮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市委书记刘小涛同志专门做出指示,要求潮州市“以法兴企”文化沙龙活动要“办出特色、打造亮点、树立品牌”,还亲自出席文化沙龙,与企业代表们一起倾听专家意见,一起学习法律知识。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林壮森同志亲抓亲管,进公司、走车间,广泛听取企业和企业家的意见建议,致力于提升“以法兴企”文化沙龙的影响力。正是市领导的亲身躬行、带头示范,为潮州市办出高质量的“以法兴企”文化沙龙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亮丽景观传递法治文化

近年来,各县区围绕法治“四级”同创活动,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注重把法治文化与广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建成了多个极具本土特色、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法治文化公园,建立了各类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和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开辟了群众轻松学法、快乐学法、抬眼见法、随时学法的新途径。

除了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潮州还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格外注重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厉行法治。

充分利用法治宣传重要节点,组织开展“12·4”宪法日暨法治潮州宣传周活动;积极开展“潮州第一法”《潮州市韩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宣传工作;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组织开展“晨读宪法”和“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还有《法槌响》、《每周说法》等品牌栏目,通过案例专题、嘉宾讲解、消息报道等形式,很好地打造了具有潮州特色的以案释法平台。

在潮州,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单位:潮州市委政法委)

同心同向“一张蓝图干到底”

陈建宣

说起潮州,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潮州的广济桥。因为广济桥凝聚着古代潮州人的建设智慧和人文精神,成为潮州历史文化的地标性古建筑,也凝聚着当代潮州人在保护、传承、发展中,同心同向、接续发展的“一张蓝图干到底”精神,成为潮州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缩影。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广济桥实现华丽转身,结束了八百多年交通桥梁的历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景观桥梁,重现了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风貌。“一里长桥一里市”和“桥顶食炒面,大街看亭字”等景象已经成为历史记忆,而“到潮不到桥,枉废走一遭”和“十八梭廿四洲,二只鉎牛一只溜”将永续传扬。

广济桥八百多年的建桥史,就是“一张蓝图干到底”精神的生动写照。自古潮州就是岭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韩江天堑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贯通东西两岸,连接闽粤赣交通,成为潮州人民祖祖辈辈的根本利益诉求。南宋乾道七年,太守曾汪始建浮桥。此后三百多年的历程,历任潮州官员不遗余力,增建桥墩,加设梁桥,连续接力,从不废止。至明朝年间,广济桥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和壮丽景象。几百年的历程,广济桥历经天灾人祸而无数次兴废,但历代官员接续增建重修的初心始终不变,只因一桥飞架关乎人民的根本利益。桥名自初始称“康济桥”,至明朝称为“广济桥”,历经多次易名,正是对潮州人同心同向、接续发展的“一张蓝图干到底”精神的最好诠释。桥上的“民不能忘”牌坊,就是这一写照的历史见证。

改革开放四十年,潮州立足自身的城市文化特色,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逐步走出一条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发展路子,以开拓创新发展的实践,诠释着这一优秀精神品质。

改革开放之初,在“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指导下,当时的潮州地方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着力谋划潮州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迎来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1984年,潮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努力把潮州建设成为一个“以市区为中心、城乡联结、工农商并举、内外贸结合、具有文化古城风貌和侨乡特色的经济开发区”的目标。1986年,潮州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此,潮州的城市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得到了彰显。这个时期,潮州市委市政府秉承保护、传承、发展的理念,发出“爱我潮州,建设名城”的号召,凝聚了全市干群的发展共识。

1992年,潮州升格扩大区域,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自此,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际出发,科学谋划,逐步展开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潮州发展新画卷。

在精神引领上,先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概括提炼出“开放、务实、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潮州人精神,“创业、精致、感恩、包容”的潮州人精神,大力弘扬“红头船”精神和“一根牛绳”精神,凝心聚气,汇聚共识。

在发展目标和思路上,1999年提出“调整创新、龙头带动、外向推进、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人才兴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发展战略;2003年提出以“建设好广东"东大门",构建潮州发展新格局”的总任务,提出建设“活力潮州、文化潮州、生态潮州、法治潮州”的发展战略,把潮州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富裕、安康的广东“东大门”,成为展示特色经济的窗口、展示文化底蕴的窗口、展示旅游资源的窗口、展示全面发展的窗口的目标;200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发挥优势、立足特色、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着力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广东省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的“一名城两基地”发展目标;2016年,在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指引下,以“凤凰腾飞”为总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规划,确立了“一中心三片区”发展新格局,作出“兴产业强市、交通强市、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和教育强市”的战略部署。

当前,潮州处于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继续秉承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理念,贯彻中央提出的新时代新部署,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发展格局中,作出了“打造广东沿海经济带东部“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拓展区、北部生态发展区联动区、潮文化精品城市”的新定位,以“保育活化古城、更新改造旧城、加快建设新城”为总体思路,按照“一中心三片区”总体布局,着力加快“一体两翼三带四平台”建设。

展开潮州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画卷,古城旧貌换新颜,传统产业全面振兴,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广济桥这座千年古桥所体现的“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将继续得到诠释和传承。

(作者单位: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四十年,见证古城沧桑巨变

高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那年,我刚满1岁,因为我的缘故,父亲放弃了高考,我也因此得以在潮州这座古城中成长,见证了这座城市40年来的变迁。

记忆中,童年的颜色基本就是灰色的,不是过得有多惨淡的问题,而是真的就是灰色的,灰色的衣服、灰色的砖墙、黑白电视里播放的灰色电视剧……到了夜晚,只有在大路上才有路灯,还很稀疏,昏暗的电灯光从窗缝漏出,一切都是灰蒙蒙的,而且还经常停电,煤油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那时候哪有什么夜生活,早早入睡才是正理。

记忆中,小时候经常发大水,一年当中十次八次都不为怪,我家住在桥东,刚好处在地势最低洼的地方,最高一次已经淹过阁楼了,因此涉水到城里投靠亲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童年的很多事情早已淡忘,然而在洪水中父亲用肩膀扛着我、母亲头顶着包裹紧跟在后这一幕,时至今日我记忆犹新。那时候,我最渴望的就是能在城里有套房子。

十岁那年,这个愿望实现了,尽管是老房子,面积仅有10来平方米,就处在太平路东门街附近。太平路,老潮州人习惯称其为“大街”,这是整个潮州最古老的街道,早在宋代便是府城的中轴线,这里也是整个府城最精华的街区,云集了各类的商铺和众多的老字号商铺,这里还是潮州举办各类节庆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东门街则是整个太平路商圈中最繁华的地段。

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又经历了两次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大,而每一次搬家总是跟城市的发展变化相关的。1990年的时候,我们家从太平路搬到了南桥。就在1989年,韩江大桥正式通车了,广济桥不再是交通要道,传统商圈开始转向南桥一带,昔日繁华的东门街开始步入了冷清期。再后来潮州大道建成、市政府迁出古城区更是加速了古城的落寂,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西移,太平路一带日益萧条,整个古城的生机活力也仿佛被抽离了。然而这个时期也恰恰是潮州城市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0年,潮州市被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这个时期,潮州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33平方公里的城区完全无法承载城市的发展需求,城市扩张势在必行。

1993年8月1日,潮州市新城区中心干道潮州大道建成通车。潮州大道刚建成的时候,两边基本上都是田野,当时还有一些老人在讽刺说修来做飞机跑道。1998年前后,老同桌搬到大道华达利宿舍楼居住,邀请我们过去玩,问怎么走,回答是沿奎元广场(现大润发)往护堤路方向一直走,看到有3栋楼房的地方就是了。十年后,大道两侧已是高楼林立,到了今天就更不用说了。

2004年,我们再次搬家了,这一年我刚返回潮州工作不久。2004年是一个分水岭,经过二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有了一个较大提升,市场进入了消费升级的时代,首先就是从改善居住环境开始,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来临了!

与房价噌噌噌往上涨对应的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新城区以及古城区人口的迁出,城区的人口有了一个极大的攀升,而古城却越发的萧条了!2004年5月1日,潮州市人民广场正式开放,这意味着文化活动中心也迁出了,古城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正是这个时期,市委市政府开启了古城重建工作,2002年古城墙修缮工程、滨江长廊主体工程完成,2004年全面竣工;2006年12月18日,饶宗颐学术馆落成;2007年6月18日,潮州广济桥修复开放;2009年10月1日,潮州市牌坊街正式开放……伴随着大批历史文化景点的修复,古城的文化魅力得到挖掘与绽放,古城的定位也已经转变为文化旅游特色区功能。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两届市委书记的亲力亲为下,城市环境、城市品位、城市形象都有了质的提升。“亮灯工程、灯光秀活动”填补了潮州旅游当中长期缺乏的行为感受系统这个要素;治“六乱”大行动、厕所革命补上了旅游公共服务这块短板;中山路改造提升工程实现西湖公园、牌坊街、滨江长廊三大景区有机联合,改善了牌坊街北片的营商环境……

2018年2月19日大年初四这天,来潮州旅游的旅客可谓人山人海,于是忧喜参半,潮州拿下中国城市实时拥堵排行榜第一名,从航拍上看到的景象让很多人误以为把北上广深的堵车场面误传上去了。春节期间,景区、酒店全部爆满,整个古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个火爆场面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古城的生机活力已全面激活。

随着古城魅力的充分绽放,在古城的各类业态中,尤其是文化领域当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也是古城的保护者与传承者,让人看到了古城的新鲜血液。年轻意味着生命力,也让人看到了潮州传统文化传承、复兴的前景,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潮州古城,已经悄然完成了它的优雅“转身”,正一步步朝着宜业、宜居、宜游的潮文化精品城市迈进。

(作者单位: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疑因食物中毒致肝衰竭送市中心医院抢救 两潮州患者康复出院

本报讯(记者黄鸿华)今年9月初,两名潮州市民张女士和小航疑因食物中毒致肝脏衰竭被送进汕头市中心医院。一个多月来,两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