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内容摘要:农村存在着城市所没有的独特的信息资源。农村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淳朴的农村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农村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的独特之处,发现乡村之美。领悟乡音的有情有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民间的经典语言中,吸取语言的精华,感受语言的魅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对于城市而言,我们农村的教育条件比较落后,软硬件设备不够齐全。简陋的操场,陈旧的教室,配置落后的多功能室,无不成为制约教学的瓶颈。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农村也存在着城市没有的信息资源。相对而言,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比城市学生要宽广得多。如果我们教师能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不但能弥补农村教育的空缺,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人根据长期的农村教学实践,寻找到几种途径,把农村独有的信息资源,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一、体验农村自然的独特之处,发现乡村之美。
我们教师在对许多文学作品解读中,往往会用诗意般的语言去描述作品中美好的意境,期望学生能吸取作品的精华,却忽略了学生头脑中根本缺乏与书中文字描绘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的直观认识。他们根本不知道课文中、老师描述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师生就是在纸上谈兵。我们教师就是要利用农村独有的自然资源,让孩子们把现实与课文中的描述联系起来。
1、农村美好的自然环境是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最好去处。
我们农村靠山近海,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孩子们时刻都能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沙滩感受沙子温柔的抚摸,波涛汹涌的壮观;去田野感受四时风光的变幻,生生不息的生机。我们要让孩子们发现:当你迎着家乡的海浪嬉戏时,那冲天的浪花可以让你体会《观潮》中潮水犹如一条白线席卷而来的那种细腻,又犹如千万匹战马,翻滚、飞奔而来的那种气势;家乡田野里那一片翠色欲流的草地,不正像巴金笔下一碧千里的《草原》吗?夏天,那变幻莫测的《火烧云》不正在我们村上空演绎着它的神奇吗?白居易十年前居住的江南,令他念念不忘,那不正是我们的家乡吗?我们一辈子能生活在这里,比白居易幸福得多了!朱自清笔下那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不是年年在我们村头的池塘里演绎吗……当孩子们爬上我们的桑埔山,我们要提醒他们也去《山中访友》。如果有幸碰上下雨,《山雨》的奇妙世界就会在他们身边展开。
文中世界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的身边,还是属于自己的地盘,孩子们能不由衷感到骄傲吗?能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吗?能体会不出文中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世界吗?
2、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就是活生生的ppt。
农村的动植物资源,比城市要丰富得多。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学校、村庄及周边的动植物。当学生知道,他们熟视无睹的那些不知名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竟都有一个个在书本上,早就令自己仰慕过无数次的美丽名字——油桐、紫薇、米兰、杜鹃、豆娘、斑鸠、白头翁……他们将会多么激动与快活啊!
入夏时节,我们学校的几棵木棉树,成熟后果荚开裂,果中棉絮随风飘荡,朵朵棉絮在校园飞舞,如六月飘雪,别有一番情趣,成为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风一起,校园里的赞叹声此起彼落。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惊奇地叫起来:“木棉花雨!木棉花雨!我们上学期学的《桂花雨》应该就是这样吧?好美啊!”我听了,露出会心的微笑。是啊!农村孩子身边的动植物,活色生香,它们所带来的冲击力,跟城市孩子在ppt上看到的动植物不可同日而语。我不由想起在上《鸟的天堂》时,讲到老舍先生笔下的南国的树,大得独木成林,枝上还会生根,有的学生不相信,那时我提醒他们,这种树其实在我们这里可是随处可见的,我们本地人叫它“神树”。他们恍然大悟,随即兴趣盎然。“原来是神树啊!我们村有好多呢!”“对,我还曾经抓住它枝上的根荡秋千呢!”“这种树寿命长,长得特别大,特别茂盛。”……看看这种效果,难道会比看ppt课件差吗?
农村的鸡鸭鹅,村头村尾乱走。草丛里多的是青蛙、蚱蜢和蟋蟀。有时不经意间,一条蜈蚣、一只四脚蛇就会窜进农屋。孩子们对这些农村的小动物多么熟悉啊!他们学习到四年级上册第四组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时,对作者笔下这些小精灵的喜爱感同身受,对它们的特征了如指掌:提起鹅的厉声呵斥,他们也是心有余悸,猫的乖巧可爱,他们也是疼入心里。一说起母鸡的特点,他们比老舍先生了解得还要多得多。
农村这些活生生的“ptt课件”,对我们老师来说,那可是一笔买也买不到的财富啊!
总之,乡村之美,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孩子们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老师要充当学生这双“眼睛”,把乡村的独特之处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情感去生活,把生活的感受融入学习之中。
二、善于利用富有乡土特色的资源
1、鼓励学生参与田间劳动,真正融入农村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农村人已经不是纯粹的“农村人”了,田间农活已逐步淡出农村人的生活。大人如是,小孩对农活更是陌生。记得我在教《父亲的菜园》一课,提到跟农活有关的知识时,发现大多数孩子一无所知。他们对文中描述的父亲种植的艰辛、菜园的动人之处无从理解、无动于衷。因此,我鼓励他们跟着自己的爷爷干农活,深入田间。去亲身体验田间劳动的艰辛,欣赏田园风光的美丽,田间游戏的乐趣……
当学生真正投身进去,他们不但懂得了书中所描绘的一切,还掌握了书中没有的知识。他们欣喜地发现:田垄,菜园,耕牛,野花,炊烟,竹林,篱笆,田间小路,池塘,蛙噪……一切皆可如诗如画。《祖父的园子》原来就是自己祖父的园子。那来自田间的乐趣,城市再有名的娱乐场所也无法拥有的啊!村边那片藏着野花、蘑菇、野鸡、草蛇的山林,比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可有趣得多了!爷爷教的捕鸟方法真高明,花样真多,我都有点看不起润土他那一套呢。至于邻居哥哥教的摸虾、捕鱼、捉泥鳅等方法,比书本上教的要详细、实用得多!在田间,他们还学会了识别植物,捉青蛙,用金凤花蕊玩游戏……经过这一切的孩子们,写起有关景物、农村生活的文章,已是有滋有味、信手拈来了。
2、乡村的民俗风情、方言土语。
农村的民俗风情,形成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农村人世代相习的传承性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对每一个农村人的影响已深入骨髓,几乎每个小孩,刚一出生,就在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对农村各种各样的风俗,孩子们是耳熟能详,兴趣盎然。我们教师可以挥动民俗风情这根魔法棒,为我们的教学点石成金。这一点是古巷镇一位老师给我的启示。这位老师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文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教《北京的春节》时,与当地的春节作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教《藏戏》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潮剧,写出介绍潮剧的好文章。教《各具特色的民居》时,就提到了我们潮汕的“四点金”、“四马拖车”、“下山虎”民居格局。最让我喝彩的是,在教《口语交际·习作》时,这位老师别出心裁,以一张古巷村民举行祭神活动时摆设的“神前”照片为ppt课件,让学生感受当地独特的习俗,认识驰名中外的潮汕小食,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传统,讲解本地人祭神的特殊礼节及禁忌,穿插跟祭神有关的神话传说……如此直观的材料展示,学生要写出一篇富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作文,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农村独特的资源还有当地的方言土语。我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上最亲切、最熟悉的语言莫过于自己的母语了。我们的母语“潮汕话”,属于闽南语的一系,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是古汉语、马来语、英语的混合,比如汽车“劳利”,就是马来语。“潮汕话”是古汉语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是一种知名度较高的古老方言。他源远流长,富有艺术性,,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我们可以利用他来帮助学生学习。
可以用潮汕话来讲解生字新词。比如,告诉学生,“半途而废”,就是潮语中的“半路债”,无需解释,学生已然明白。
可以用潮汕话中的名言俗语讲解课文中讲述的道理。比如《桃花心木》希望孩子们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用潮汕俗语“靠人食哩晚,靠人穿哩破”来形容十分贴切。
3、农村浓浓的人情味、纯纯的人性美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帮助。
写人的课文在我们小学阶段占了很大的比例。对社会上的人情世事,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身份、职业的异同的了解程度,无不制约着学生对写人课文的理解程度。城市虽繁华,但人与人之间多了些冷漠、猜忌。有的人面对面住了一辈子,都有可能互不相识。我们农村,鸡犬相闻,邻里犹如一家,农村人质朴真诚,互帮互助。农村孩子每天都能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融入彼此的世界。村子里不管哪家哪户,不管是出现好事还是坏事,谁家都会当成自己家的事去关心。这样,孩子们都能知道,甚至参与其中。文章中出现的不同人物,他们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一一对应。写作文要求以事表人,他们头脑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就比城市孩子要多得多,真实得多。写出的文章自然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三、对本地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的发掘。
我们潮州,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家乡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代遗留的历史遗迹,民间流传的名言俗语,驰名中外的潮汕名小食,民间艺术潮剧……这些“活色生香”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可见。我们教师可联合家长,在生活中,在课堂上,见缝插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接受这些知识。
在这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潮剧。在我们这片土地上,逢年过节,潮剧是必不可少的。潮剧票友多如牛毛,只要是潮汕人,多多少少都能哼上几句。戏剧是传唱于民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的精华,是艺术的活化。让学生欣赏潮剧,那是在领悟语言文字的有情有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要求他们学唱当地民谣,收集本地的农谚、俗语、民间故事,接触这些来自生活的经典语言,吸取语言的精华,感受语言的魅力。
总而言之,对于农村独特资源的利用,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向往大都市的热闹繁华,而对农村的山清水秀、浓郁的文化底蕴熟视无睹。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就是活在课文中所描绘的如诗意境之中时,该是如何受宠若惊、无比自豪啊!
潮安区沙溪镇高二小学郑秋榆
新闻推荐
南接泰山路北延线、北接潮安区站前路 潮汕大桥桥位选址获省同意
本报讯(记者魏盼生)近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潮汕大桥工程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的审核意见》下发,同意桥位选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