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的再生

汕头日报 2018-10-20 08:02

樟林古港我常去,最早是因做方言和文化田野调查,熟悉那里已变成窄窄小河的“古港”“妈宫”,也熟悉那里的“猪脚饭”和其他的小吃。但最近几次去樟林,却是因为它是广东古驿道建设的一个主要项目,需要我们这些“文化人”去相辅“戽水”。这不,9月中旬,我还去了樟林头冲乡,村里要建文化广场,请我去看看有什么历史文化故事可以说道说道。据说这座小小的美丽港口村庄,在1922年的“八·二”风灾中,竟然有八百多人被海风潮吞没。而当时全村人口不过千人。

话说回来,所谓的“古驿道”通常就是古代不同时代的官道,类似于今天的国道,最少也是省道。官道就是交通要道,沿途都是当时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方,往往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昔日的繁华给古驿道沿线留下了一座座门庭广阔的大宅、一座座人畜兴旺的村庄、一个个生意繁忙的乡镇。用当今的说法就是“车轮一响,黄金万两”,或者说“要想富,先修路”,一言以蔽之曰:“道路通,财路通!”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更新和道路建设的成就,昔日人行马跑或商船扬帆的古驿道(包括水道)便逐渐被公路、铁路和轮船所替代。而古驿道两旁的县城、乡镇、村庄便繁华不再,久而久之就几乎荒废了。

樟林古港古驿道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曾有数百万中国人从这里出发到海外谋生的闻名世界的古港所在的樟林乡,有一座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的妈祖庙(天后圣母庙),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天后庙之一。还有一座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风伯庙。为什么要在樟林港口修建妈祖庙和风伯庙?这与漂洋过海命悬一线有关。风浪无情,“无可奈何舂甜馃”的“过番”者只能听天由命,葬身鱼腹者不少,因而,要“过番”者背井离乡之前一定要去妈祖庙和风伯庙祈求航程风平浪静、平安到达。妈祖(天后娘娘)庙和风伯庙当年香火之盛,足以证明当年樟林港航务之旺。

而今已残旧不堪的新兴街,则印证了樟林当年“生意兴隆通四海”之繁荣昌盛。新兴街是樟林古港继“六社八街”又增建三街之后最终建设且保存至今的仅有的一条街。它修建于嘉庆七年(1802),街长约200米,由54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前为商铺,后为货仓,并有后门台阶可通水路,货物装卸十分便捷。

因生意兴隆发达,樟林富商众多,一如红头船的桅杆林立。而富商们衣锦还乡,通常会斥巨资在家乡修建豪宅,如著名的潮汕民居建筑南盛里,就是典型的例子。南盛里是清末巨贾蓝金昇兴建的,占地面积80多亩,盖建大小房屋70座,共671间。其中有华丽的潮汕传统建筑驷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也有普通的小型民居竹篙厝;从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的民居到近代具有工业特色的发电厂、自来水厂,整片民居集潮汕民居建筑之大成,是“洋为中用”的一个范例。有的富商还营建庭园,如清嘉庆四年(1799)林五、林泮修建的西塘庭园,按苏州园林样式扩建,集住宅、书斋、庭园三者为一体,为粤东名园。

著名的通商港口除了出产富商之外,也出产名人,樟林乡里还有我国著名散文家秦牧先生的故居。

而在樟林乡之北,就是韩江的支流北溪,是昔日连接潮州府城的水陆交通要道,樟林所在的东里镇和相邻的莲华镇就沿这条美丽的母亲河,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炊烟缭绕,昔日曾靠着水运交通的发达,这里商旅络绎不绝;江边的乡村十分富庶,如莲华镇的隆城乡,是广东十大古村落之一,人口密集,商业繁华。这个村子居然有22间各姓氏宗祠,其中大宗祠为全乡张氏乡民所共有,供奉大宗公、潮汕前八贤之一的张夔。村里还有第一本《潮声十五音》的编者张世珍先生的故居,《潮声十五音》是老一辈潮人家家珍藏的一本潮音同音字典,是孕育潮人百年的文化乳汁。

沿着古水驿道延伸出去,韩江北溪大坝之下,莲花山之西南侧,皆是水乡平原、鱼米之乡,受工业污染程度较少,环境清新,空气质量优良。可以开辟、建设成为集度假、娱乐、运动休闲的旅游区。

如果我们以樟林古驿道的建设为契机,把樟林乡里曾经兴旺发达的景点重新修建好,再沿着昔日的韩江北溪大堤延伸开去,把大堤修建为绿道,把沿途村庄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发掘出来,把莲花山下、韩江之滨的村庄建设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特色乡镇,这里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吃喝玩乐”都有去处的地方,这里的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这里的原生态乡村,就会变成美丽乡村。

新闻推荐

潮州福彩开展2018关爱福利院老人活动

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潮州福彩开展关爱老人系列活动,上门探望百岁老人,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带福利院老人分批走出福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