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中的艰难与努力

南方教育时报 2018-10-19 08:56

美式芝士米饭。

□ 曾敏敏

一个人在异乡生活,必然会有许多不适应,比如说饮食习惯的不同、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突等。如果说饮食可以慢慢习惯,语言也可以逐步提高,但文化的冲突却不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可以消除的。这些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带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

1、文化差异

在国内,我自认为是同辈人中英语比较好的,可到了美国,真正开始每天说英语,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学习的不过都是“理论英语”,用到实际中困难重重。第一个困难是听力,英语国家和我们中国类似,一种语言也会分出很多地方口音。澳大利亚的英语听起来就和美式英语完全不是一回事,更何况还有一些老师和同学来自印度、中东国家,他们说英语时我的感觉就是客家人听潮州人说话,知道是一种语言,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哈佛一向广纳人才,老师们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刚开始上课时,就连听明白老师在说什么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即使我每节课都会将讲课内容用录音笔一字不差地录下,回家再听几次,仍然弄不明白——而且录音听多了还会有催眠作用。最后,我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书本了,因为文字是不会变的。至于听力,我只好靠着反复的练习和习惯,通过积累一点一点提高。

语言能力的提高似乎也有一个从量到质的改变。入学一个学期后,我好像突然开了窍,就好像坐飞机不小心耳膜外突,很长一段时间听东西都不清晰,突然一下子就好了,所有的声音,顿时清澈。我在第一个寒假后返美上课时,突然发现自己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基本都能听得明白了,从此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至于饮食上的不习惯,适应的过程则较为容易。美国的食物里喜欢添加芝士,米饭加芝士,青菜加芝士,连烧条鱼也要加芝士。黏糊糊的芝士确实能给食物带来一股独特的香味,但是吃到胃里,基本会全都转化为脂肪。所以很多中国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在初到美国的头三个月,体重总会大幅飙升,追根溯源,都是芝士惹的祸。波士顿地区的中国餐馆虽然很多,但许多都已经美国本土化,做出来的菜,仿佛都是煮熟后淋上黏糊糊甜兮兮的酱油。老美喜欢吃这个,我们可接受不了。无奈之下,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我开始学着做菜,当然是纯正的中国菜。材料在超市里找,做法在网上查。后来我总是轮着吃自己做的菜、美国菜以及美国化了的中国菜,大大降低了自己体重增长的速度。

2.学业上的挑战

最困难的挑战,还是来自文化上的差异。作为设计学院的学生,最重要的课程便是具体的设计项目课程。第一学期的设计课程是按组进行的,每组四个人。组里的“带头人”是美国女孩卡。她本科毕业于宾州大学,据说当初在学校里就是极厉害的人物,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一起学习的组员要求也严格。合作伊始,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每接到一个新任务,她都会严格要求大家按时完成,而且质量必须高。或许是我不够聪明,在刚开始总是很难完成。我希望向她请教,但得到的帮助总是很有限,也许因为她太忙,也许她不屑于与我这种连语言理解都有困难的同学为伍……这让我更加紧张,项目考察的前两夜,我一直没有合眼,实在累得受不了了,才在教学楼里的沙发上躺一会。我不希望因为自己,让整个小组的成绩受影响,更不希望因为自己让她对中国的学生产生偏见。成绩出来的那天,卡果然一脸不高兴,此后她再也没有和我说过话。第一个项目我的得分很低,刚刚过,分数是“Low Pass”。

我参加的第二个项目是加州一个旧工业区的改造。这是一个纯城市和景观设计项目,对学生的设计功底要求很高,而我是小组13位同学中唯一一个没有设计背景的。当时,我连基本的电脑制图都不太懂。如此情形,再加上第一个项目对我的打击,让我非常惊慌。万一这个项目我再得“Low Pass”,根据哈佛的规定,我就得被迫退学或者推迟毕业了!

虽然我所有的文化课表现都是优异,但是这个必修的设计课程仿佛成了我的死穴。我两次找到系主任,告诉他我的恐惧,甚至在他办公室里痛哭流涕,希望他能同意我退出项目。系主任给了我两个选择:努力坚持下去,或者退出整个学期,回家休息好了再回来上课。

对我来说,当然没有什么两个选择,只有一个,就是硬着头皮上。以前在新东方学习时,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学习状态可谓非常贴切。所有的程序我都从头开始自学,所有与项目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内容我都仔仔细细地去读。那段时间,每天的24个小时对我来说总是不够用。午夜零点时,我总会特别高兴,因为才刚刚午夜,我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工作到天明。

这次比较幸运的是,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有的人用课余时间教我如何使用电脑3D制图,有的给我讲解项目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还有的甚至帮助我一起想这个设计要怎么做。其中很多都是美国同学。这让我改变了因为卡而对美国同学产生的“成见”。事实证明,文化上的差异,并不能阻止两个国家的人成为朋友,最重要是彼此理解和相互帮助。

最终,我顺利通过了第二个项目的期末考试。考试结束那天,负责老师也高兴地拍拍我说:“恭喜你,不过还要继续努力。”

3.成功的喜悦

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便是要有自信。我完成第三个项目时,便是带着自信完成的。巧的是,这一次我又和卡抽到了同一个项目,不过我的组友不是她,而是另一位美国同学杰明。杰明当时已有40岁,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孩子。他原来一直在工程行业工作,后来希望在事业上有所突破,才进入哈佛攻读城市规划。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周末,他会开着车带我到项目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设计方案时,他负责语言部分的撰写,而我则负责绘图;所有的分工我们都是一起决定。

期末考察的那一天,项目所在城市的副市长来了,我们的院长来了,还有许许多多的评审老师。一共三个组,卡在第一组,我们是第三组。第一组表现并不理想,老师们觉得他们的方案过于花俏。而当我们完成演示时,所有的老师都一起站立鼓掌,副市长大声说;“我觉得可以直接实施你们的方案了。”当时,第一个学期时我的负责导师也在,他走过来,一把抱住我,告诉我:“敏敏,你表现得太出色了,我为你的进步而感到骄傲。”我又一次落泪了,但这一次,不是因为委屈和恐惧,而是因为被认可的幸福感。我和每个老师一一握过手,赶紧跑到系主任那里,我要告诉他,这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新闻推荐

潮州市区城新西路: 多辆僵尸车占用停车位

本报讯(记者李欢欢)近日,有热心市民向本报反映,在市区城新西路,多辆“僵尸车”霸占路边停车位,浪费社会资源。前天,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