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桥岛往事

汕头日报 2018-10-13 07:49

乌桥岛示意图

乌桥岛田园鸟 摄

● 斯 古

潮汕平原,三江汇聚。韩江流域,江流曲转,一条支流在汕头老市区的出海口画了一个弧度优美的弯,像伸出一只手臂,轻轻搂住了乌龟状的乌桥岛。这个四面环水的乌桥岛,河道多,桥也多。乌桥岛有四座彩虹般的桥:乌桥、廻澜桥、光华桥、解放桥。有了这四座桥梁才使得原本的孤岛和市区连接成一片,融为一体,这正是:四桥飞架南北,孤岛变通途。

乌桥岛像一本书,每翻一页,总会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我住在乌桥岛的南岸附近,到上世纪末才迁往别处。乌桥岛横亘于汕头老市区西北面的南北两岸中间,连接市区南北交通要道,是当年市区人往鮀浦、潮汕路汽车总站、潮州方向必经之地。乌桥岛对于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很久没有去过;说熟悉是四十多年前我在乌桥边长大,小时候在乌桥河游泳,在那里恣意玩耍,长大了又经常来往出入乌桥岛。那里,留下了自己太多的足印和温暖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汕头二中读初中。当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与劳动相结合,每一学期有一段时间要走出校门学农、学工、学军。二中的农场在潮汕路月浦一带,学工工厂是汕头机械厂和消防器材厂,这两个工厂位于现在的金砂西路,金樟立交桥西桥下。同学大部分住在小公园一带。师生集中出发路线是廻澜桥、乌桥岛、解放桥,左转,往北走(去农场)。去工厂,过解放桥后往东走,过杏花桥到达。学军是去牛田洋和解放军叔叔一起参加劳动,路线要过乌桥、乌桥岛,跨光华桥,到光华埠码头搭乘渡船过牛田洋。每一次学农、学工、学军劳动都必须经过乌桥岛。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有两位要好的同事居住在乌桥岛。一位同事居住在“门临韩江水,窗开见行船”的北堤旁路,河对岸就是厦岭路。当时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下班后或休息天,简单的休闲娱乐活动是“茶三酒四踢桃二”。我和三几个同事隔三岔五到这位住在乌桥岛的同事家中喝工夫茶,他家的窗户成了一幅会动的江南水乡风景画。在道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船只运输是水乡的主力交通工具。乌桥河常有“客顶”来往行驶的船只——汕头人把韩江上游的客家居住地域称为“客顶”。另一位同事叫阿添,住在乌桥岛的北堤巷,北堤巷不长,只有二十几个门牌号,土墙,木屋,自搭阁楼,巷尾就是韩江旁路的乌桥河,河对岸就是八角亭和现在的汕头博物馆。阿添没多久就圆了梦寐以求的司机梦,去外地当上大货车司机。那时的司机职业是大家十分羡慕的,不仅有一技之长,而且走南闯北,交际广、门路多,能买到各地物美价廉的土特产。那年,阿添辗转赠送我两筐优质“客顶”木炭。在今天看来,黑乎乎的木炭实在微不足道。但上世纪70年代前后大家都烧蜂窝煤炭炉,引火生火都要用木炭,还有人用轻便易燃的木炭来应急煮食。还有,潮汕老茶客讲究用“红泥小火炉,木炭紫砂壶”来沏茶。木炭在潮汕地区用途广,需求量大,而木炭货源在山高水险的山区“客顶”,产量不多,是当时的紧俏商品之一。阿添那份心,让我一直念念不忘,成了温暖的记忆。后来阿添开车改走其他线路,很少回汕,我也变动了几次工作单位,我俩失去联系,一别天涯。

我还有过一次睡光华桥的经历。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天,酷热难耐,热浪滚滚,大部分人家蜗居在巷陌,居住在斗室,没有电风扇,更别说空调,室内狭小闷热,彻夜难眠。很多男人会搬凉席或竹床在马路边或晒坪打地铺。乌桥岛同事邀我去光华桥顶睡觉避暑过夜,尝试一下“风餐露宿”滋味。当时的光华桥是乌桥岛四桥中最大最长最高最宽的,又处在城市的边缘,行人相对较少,因此在这里过夜的人最多。入夜,一帮老的少的露宿汉子,自带草席被单,来抢占一席之地。最佳位置是桥最顶端两边的人行道,越靠近桥顶端位置越好。放眼望去,两溜汉子两边排开和衣而卧,席地而睡,蔚为壮观。桥上凉风习习,桥下流水哗哗,比在晒坪打地铺凉快得多。现在想来颇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情画意。美中不足的是,清晨,天刚蒙蒙亮,进出城乡的农用车、大货车、手扶拖拉机就不断从桥上经过,噪音很大。特别是手扶拖拉机上桥时铆足油门“嘭、嘭、嘭……”行驶,气缸爆响、浓烟冒出,像一头猛兽一路狂奔而过,桥面也随着剧烈震动。你想睡也睡不了,不醒也得醒。去了一次后,我再也没去桥顶上睡觉,而在自家门前的晒坪打地铺,抵御三伏天“桑拿模式、烧烤模式”的热。

上世纪80年代,乌桥岛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产品开发,设备引进,技术创新,原有的简单机械和手工作坊鸟枪换炮,老旧企业重焕生机。由于业务关系,我和塑料企业打过交道。在乌桥岛,仅塑皮公司属下就有三家规模不小的工厂。老牌塑料企业国营塑料一厂在乌桥北堤旁路,厂区坐南向北,主要生产凉鞋、雨衣、薄膜、塑胶面料、PVC系列产品;塑料六厂在乌桥二马路振球右巷,主要生产蚊帐丝;塑料七厂在乌桥岛出海口的石篱尾,生产塑料编织布、拉编织丝等。这几家工厂经营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生产规模、上交税费和工业产值在行业内占有一定份额。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乌桥岛轻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岛内各行各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河边常见戏水的小孩、垂钓的老头,繁忙的埠头,行驶的商船,车载船装,颇似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一晃,我已到人生的秋天。乌桥岛多数工厂已关门、倒闭、拆迁。沿岸有一些荒芜老厝、老墙,老路,行人寥寥无几。值得欣慰的是,不久前,汕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的新战略,对乌桥岛进行统一开发建设,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乌桥岛,将来的乌桥岛又会成为老市区发展的骄傲,甚至是汕头的骄傲。祝乌桥岛明天会更好!

新闻推荐

新桥路垃圾箱很“受伤”

新桥路东段一垃圾箱的门不翼而飞。本报记者庄园摄本报讯(记者吴冰)近日,有市民反映,市区新桥路一些垃圾箱损坏,有一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