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于香港病逝,享年103岁 他将镜头对准社会变迁

羊城晚报 2018-09-16 16:48

迎客松(黄山)1962陈复礼

大地微微暖气吹(黄山)1978 陈复礼

搏斗(香港)1967陈复礼

血汗(柬埔寨)1956陈复礼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梁栩豪

陈复礼

广东潮州人,在中国摄影界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为“三老”,是近代中国摄影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之一。1979年,陈复礼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摄有《搏斗》《流浪者》《月光曲》《漓江》《迎客松》《朝晖颂》《九寨飞瀑》等大量优秀作品。

A

与时俱进一代大师

9月12日晚,在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会议上,全体评委集体向陈复礼默哀。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表示,作为蜚声海内外的摄影大师,陈复礼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陈复礼对国家、民族怀有深厚感情,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为促进内地和港澳的摄影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摄影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拍摄了大量体现中国气派的作品,改革开放后,他将镜头对准社会变迁,积极捕捉时代脉搏,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内涵讴歌时代,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展现了一代摄影大师的风采。

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说,陈复礼“在创作中将中国画和摄影结合,在当时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后来他对画意摄影又有了更新的理解,对当代艺术、对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也都有了新的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能不断创新发展,对自己的理论、原有的论述敢于突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新的见解,并付之于艺术实践,这些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常说艺术家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深刻。”

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表示,陈复礼作为中国摄协顾问,是享誉中外的时代影者。从影70多年来,陈复礼始终执着于摄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攀登摄影艺术高峰,以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挚情感,开创了画意与写实巧妙融合的独特风格,是摄影创新的实践者和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B

获邓小平、廖承志接见

陈复礼早年赴南洋谋生,始终对祖国,尤其是故土广东饱含深情。抗战时期,陈复礼参加由当地华侨进步人士组织的海外抗日救国后援会,从事抗日活动。1958年创立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会章规定以中文为学会的法定文字,强调华文文化的主导地位。

1982年6月,邓小平、廖承志接见陈复礼时,询问他回乡观感。陈复礼马上引用陈大羽对他的作品《望太平》的题诗作答:“莫道故国寥落甚,归来硕果满山原。”

2013年,韩山师范学院副院长陈三鹏在《羊城晚报》副刊上发表《饶宗颐的代课证和陈复礼的毕业证》。据他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陈复礼漂泊于南洋,最终定居于香港,但他一直视毕业证书为至宝,小心翼翼珍藏于行李箱中。1999年春节后,陈复礼托其弟陈复疆将毕业证书复印件送给母校,并特地加以旁注:“一九九九年二月捡出此证明书,计年历一甲子有余,不胜怀念,陈复礼时年八十三岁。”

2003年,韩山师范百年校庆之际,陈复礼亲自将珍藏多年的毕业证书原件赠送母校。此外,他还捐赠了一百多幅摄影作品和多年来自己获奖的奖品。2013年4月,“陈复礼摄影艺术展”在广州市中山图书馆展出,展览从陈复礼惠赠其母校的摄影作品中选取了风景、人物及部分与国内书画名家合作的“影画合璧”作品共78幅。

C

受郎静山影响着迷摄影

陈复礼作品题材广泛,风景、人物、静物等无不涉猎。在早期作品中,他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搏斗》是陈复礼自1964年开始,随后10年内唯一一幅最喜欢的作品,也是他摄影生涯中划时代的一张照片。该作品由两张底片套放合成,茫茫大海,渔民在浪尖上奋力划桨,天空之上,是波涛般的升腾云。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感情是长期积累的,更是他早期生活的写照,表现出的是一种搏斗的精神。

关于《搏斗》,陈复礼曾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陈复礼的生活阅历赋予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吴吕明看来,陈复礼的摄影创作始终是直面社会,锋芒所向直对时弊,他巧妙地运用文学修辞中的“借喻”来借景抒怀、感物吟志。他的许多作品都紧扣时代背景,借用山川景物、标题诗句来表达自己的主张见解,饱含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忧患意识。

D

“写意”不弃“写真”

陈复礼的摄影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在1959年的桂林之行中,他的创作显露走出沙龙的迹象。1959年11月,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分会的组织下,陈复礼偕夫人邱怀英和二儿子超雄与李青和谭国鋆等人一行前往漓江。这是陈复礼离开祖国二十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故土。此行中,他创作《漓江早渡》和《漓江》两幅作品。

据同行者回忆,《漓江早渡》背后还有“摆拍”的故事。陈复礼与一同前往的摄影好友们感叹漓江早晨的清新景色时,也不免觉得有些缺乏生气,此时若能有一叶扁舟滑过,舟上最好是再有一位撑着油纸伞或是化着浓妆的妙龄少女那就再好不过。恰巧船工有一把橘红色的油纸伞,而小船上的“少女”模特,实际上是陈复礼的二儿子超雄。

陈复礼在《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中写道:“中国奇诡秀丽的山川不知凡几。经过千百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管,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吴吕明认为,陈复礼长年关注西方摄影艺术的成就,重视学习各种先进的摄影技术技巧,主张结合诸般中国艺术因素,融之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他注重中西方形式的交汇融合,把外来的摄影技艺表现得很中国化,作品浸润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和诗词歌赋的意境,“写意”不弃“写真”,“写实”不忘“唯美”,始终“美”“真”兼顾——折中了画意派和写实派之间的作风,走出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形成了陈氏摄影的特点。

上世纪60年代,陈复礼明确提出“建立起画意与写实结合的新风格”。在风景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复礼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开创了“影画合璧”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摄影与绘画的结合,提升摄影的艺术层次。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3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是中国摄影史和中国美术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E

不忘初心影响至今

陈复礼的摄影完全地回到内地,却是在1979年。是年,陈复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展览对刚刚复苏的内地摄影产生巨大影响。鲍昆认为,陈复礼所代表的沙龙美学风格摄影经过80年代的培育期,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摄影社会普及化的迅速扩大,和以官方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为代表的类似沙龙评选制度的引导,开始成为内地摄影的大气象。“一时,无数的花卉照片,自然景观照片充斥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摄影比赛和专业摄影杂志,成为现实中国人们视觉审美趣味最显著的文化景观。”

陈复礼摄影风靡一时,成为海量摄影爱好者纷纷效仿、致敬的对象。但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表示,“现在拍风光、花卉的多了,这当然是需要的。可是也不能尽拍这些东西。人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花花鸟鸟只是其精神生活中很少的一部分,主要的还是要吃饭、穿衣,寻求多数人更美好的生活。这些题材是不能抛诸脑后的。关键是表现方法要多样化,要拍得美。要充分发挥摄影的抓瞬间的特点。”

从事摄影70余年来,陈复礼始终执着于摄影艺术探索,在颐养天年之际也不忘摄影初心,不断汲取新的摄影知识,他曾说:“我虽老迈,亦要向小孙子求教怎样使用数码相机。”2011年,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亮相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时至今日,陈复礼对摄影艺术界仍有重大影响。刘海粟在他作品上题字:“复礼摄影,六法留真,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对其摄影艺术一生贡献的概括。

新闻推荐

潮州市领导督导登革热防控工作 加强整治防控 保障群众健康

本报讯(记者余育闺)12日下午,副市长余鸿纯带队前往湘桥区城西街道吉街前街村、后街村,督导登革热防控工作,强调要加强整治,加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