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臣的“坚守”
邢映纯
采访陈培臣,是一件苦恼的事。他不善或不爱言辞,生性又耿直,从他口中,你很难得到动人的故事。
他是潮州木雕界的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父亲陈舜羌、儿子陈树东开创“一家三代作品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传奇。然而每每见他,常是一件T恤,一件长裤或短裤,走在人群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当初开设“文化扫地僧”栏目时,我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他的身影。
13岁正式学艺,二十多岁已是潮州木雕厂师傅。早年,有名家赞许他工艺精湛的同时,有点遗憾:“某人,你如若喝点酒,作品会更有突破。”他领悟了,明白艺术应敢于“破材面”。五十多岁那年,一件双层虾蟹篓的问世,刷新人们对潮州传统木雕的认识,精、奇、险,并且有一种魄力和气势。林墉先生对此不吝赞美,称“艺术就应在险中求胜”。
虽然在艺术上力求突破,数十年来,陈培臣在技艺传承上却十分“守旧”。近些年,木雕行情看好,潮州木雕艺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关木雕“产业化”的呼声也多了起来。陈培臣却直言他对艺术“产业化”的不认同,依旧固守一隅,以数月乃至整年时间精雕细琢自己的作品,并以师公和父亲早年对他的教育,严格要求他日益流失的徒弟。问他从艺之“道”,说,过去首先是要学磨刀,再是批工、凿工……问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还需学磨刀等基本技能吗?他显得有些“无语”,话题似也没扯完。直到后来,我们在闲聊中谈及他那也开始与木雕结缘的孙子,他欣慰之余,不无遗憾地说:“现在有点晚了。过去收徒弟,一般初中以后就不收了,头脑简单,没太多想法,心静得下来。”我忽然明白,他的执着和坚守。
自称吃了没文化的亏的陈培臣,这些年一直在收藏木雕名作。在他的陈舜羌木雕艺术馆,是木雕的宝库,父亲早年的人物、蟹篓,古代精美绝伦的宣炉罩,陈培臣一边引领我们驻足凝视,一边说:“过去这些老艺术家的技艺、精神,确实厉害。”他说,搞收藏,除了考虑其升值空间外,更是给自己和下一代,留下一个揣摩、学习的范本。
踏出展厅时,我们在穿鞋的间隙,陈培臣把手放在门口的金漆木狮子头上轻轻摩挲,那份亲昵,是他与人相处时所未见的。我愣愣地看了好久,有些出神——于他而言,是否与木头对话,更丰富容易得多。
走出工作室,闻着空气中的樟木香味,忽然想到:在木雕市场价高市好的时代,能守住当初执艺的单纯,守住手艺人的“道”,这份坚持,比在市场低迷时的坚守更难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阮冰莹袁晓金余育闺林宗楷陈晓珊梁佳涛李旸喧陈思凯通讯员金钟如吕小清)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近日,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