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潮汕站)展览 “潮商精神是‘海丝\’留下的精神财富”
潮绣非遗传承人在展览现场教学潮绣。受访者供图
李昊宇(左)向参展嘉宾介绍展览概况。蔡俊杰摄
汕头大学教授陈志民此次向展览提供了他所收藏唐朝时期韩江出水的古陶瓷器物。图为他向毕业生讲解潮汕古陶瓷的历史。受访者供图
海上丝绸之路(潮汕站)展览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蔡俊杰摄
近日,“海上丝绸之路(潮汕站)展览”在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从潮商、侨批、潮汕建筑、陶瓷、印章、房契、工夫茶、潮绣八大主题对潮汕、潮商文化进行展示。
本次展览由汕头大学商学院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联合主办,旨在发扬光大潮汕文化和潮商精神,展品均由潮汕地区各界专家学者、民间收藏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提供。
潮汕地区为何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潮汕文化对其又有什么贡献?对于高校学生等年轻的90后、00后而言,这个展览为他们了解潮汕文化、潮商精神打开了一扇窗。
探寻潮商五百年不败的“魂”
“我觉得汕大商学院应该有更多的声音,除了做学问,还需要对社会有所回报和服务。”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自去年8月就任后就不断思考商学院能够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年1月开始,商学院主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大讲堂活动,至今已开展4期。
徐二明称,“海丝论坛”一方面让汕大师生们更加了解中华文化、潮汕文化,另一方面为地方政府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建设提供建议,发挥智库作用。
“海丝展”是商学院联合艺术学院的又一次尝试。徐二明表示,为了办好展览,所有的展品都是他们亲自挑选的,不仅展示了潮汕的历史与文化,能让人体验真实的厝边头尾,更能让人深刻地回味潮商的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
“潮商的故事听太多,他们的内心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去海外谋生,潮商的魂在哪里?这是我们想要研究了解的。”徐二明表示,新时代丝绸之路所倡导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良好愿景为潮汕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潮汕人民也会再次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实干精神将家园建设得更好。同时,徐二明希望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来看展,了解潮汕文化和潮商的精神。
汕头大学副校长林丹明指出,潮汕是海上贸易与文化的重要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享誉海内外的潮商精神既是海洋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
正大集团副总裁、砚峰书院·淡浮院山长李闻海在致辞中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使潮商五百年不败,并以“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一句话生动地概括了潮商精神。李闻海还应邀现场创作吹奏一曲尺八《一纸还乡》,悠扬悦耳的乐声仿佛勾勒出潮商穿行在韩潮三江,驶向大海的画面,为观众们带来展览之余的独特体验。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海上“陶瓷之路”
据悉,此次展览共有八大板块,陈列了古陶瓷器物、潮商名贤事迹、侨批、潮绣、抽纱,更有不可多见的房契、地契以及潮商老字号的印章。徐二明认为,八个展览板块透露着潮汕地区特殊的潮商历史文化和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惯,展示了潮汕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在整个展厅中,年代最早的展品甚至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韩江出水古陶瓷器物。这些陶瓷器物由汕头大学教授陈志民提供,共30多件,是他花了20多年时间从民间及收藏爱好者手中征集而来。
他说,此次展出的器物,基本都是韩江出水“搭沙器”,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粤东唐宋时期古代陶瓷生产与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滔滔韩江潮,不但孕育出潮汕平原,也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传奇。”陈志民教授向记者介绍,从某种意义上讲,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海上“陶瓷之路”,这些都有据可查:“近几十年来在日本、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地经常出土有唐代水车窑、潮州笔架山窑的碗、壶等产品。可见历史上与东南亚地区陶瓷贸易往来渊源极深,见证了潮州港口"器成天下走"的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展览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始
在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受之看来,潮州贸易商品种类齐备、与海外交流频繁、海上航线地位显要、拥有众多海外侨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城市,潮汕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双重意义。
“潮汕地区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王受之说,柘林港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对外通商港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港,潮州生产的丝绸、陶瓷、茶叶、红糖、各种工艺美术品从隋唐开始就从柘林港运往世界各地,而韩江流域的各种产品也经过柘林港转运出口。此外明清两代以来,潮汕也是全国向海外移民比例最高的地区,分布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因此,说潮汕是“海丝重镇”,此言不虚。
“此次海上丝绸之路潮汕站展览正是以这个认识为基础来组织的,通过八个侧面来展示潮汕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举足轻重地位和意义。”王受之表示,此次展览由潮汕地区各界名人、收藏家、学者所提供的展品支撑,也通过媒体使更多的师生、民众观赏到,将积极促进人们认识潮汕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贡献。
“这个展览是我们将来若干展览的其中之一,这只是一个开始。”王受之表示,未来积累足够的经验之后,会在更大的场地举办展览,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只有通过每一个参与地区的努力,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图画,现在我们就是在努力完成这个图画的一个部分。”
记者获悉,本次展览是继汕头大学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后的又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展览,一方面提高了汕头大学展览的策展水平,也扩大了汕大对潮汕地区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该展览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展期至7月15日(每周一、二闭馆)。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余丹通讯员闵琪琪
■对话
海丝潮汕站策展人李昊宇:
用色彩符号来解读潮汕文化
此次海丝展览在布置上花了不少心思,不同的展览方块以不同的色彩呈现,对潮汕文化进行一次全新解读。记者为此专访了海丝潮汕站策展人李昊宇,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
南方日报:此次展览的缘由是什么?
李昊宇:这次展览是汕大商学院和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主办,最早是商学院徐二明院长提出要做一个关于潮汕、潮商文化的展览。而我本身对潮汕文化十分感兴趣,加上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王受之院长的大力支持,大家都认为汕头大学应该为地方传统文化做一些工作,共同促成了这次展览。我曾在世界各地看过不少展览,但真正让我感觉叹服的,还是潮汕文化,我觉得它就像一座文化矿藏,值得一再深挖。这个展览是每一个文化人的梦,是每一个潮汕人需要了解的精神宝库,这点我十分认可。
南方日报:展览前期如何筹备?
李昊宇:我们从8个月以前开始策划。我们展览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年轻的80后、90后。面对这群“新潮汕人”,如果你直接跟他们说早年下南洋的潮商,距离太远,他们可能没有共鸣。所以我们在公众号搭建了“潮汕版块”,聚焦年轻人的视角,从介绍潮汕民俗文化、小吃开始,然后再逐渐讲到工艺品、剪纸,再慢慢介绍到潮汕的建筑。虽然内容跟流行文化渐行渐远,但公众号也没有减少粉丝,说明大家还在浏览。我们想要用简单的方式逐渐引导年轻人去了解潮汕这些雅俗共赏的文化。
南方日报:为何采用不同色彩来区分不同展区?
李昊宇:我以前在德国不莱梅读工业设计的时候,发现德国的工业设计色彩比较硬朗,注重的是功能、线条、几何构成等。当我来到潮汕,发现当地的传统习俗、建筑、各种装饰里其实也是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的,对当地文化和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感到,色彩可以作为一种符号来区分不同的文化,甚至可以帮助观展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含义。所以,这次展览我大胆尝试了很多色彩用来区分展区,以致好多朋友开玩笑叫我是“好色策展人”。
南方日报:可以详细解释展品区域与颜色的关系吗?
李昊宇:整个展览都是采取纯色加黑的形式,风格统一,体现稳重的感觉。在一进门的展区,展出的是一些汕头开埠老照片,这个区域我们采用深灰色,实际上也是要表现一种旧的记忆。第二大区域用土黄色来展示潮商与侨批,土黄其实就是一把土的颜色,寓意早年潮商离乡出海时对乡土的眷恋牵挂。
建筑板块采用了褐色,这是当地民居传统地砖最典型的色彩;陶瓷区,用的是古蓝色,这是瓷器出窑后进入永恒的色彩;印章区采用土红色,是人们对印泥最为直接的印象;工夫茶区则运用老绿,我们不用鲜亮的颜色去诠释“茶”,这里的绿色不是绿茶的意思,而是代表一种味道,让大家感受到弥漫茶香中的新鲜滋味;潮绣区,我则运用洋红,这种颜色是我心中表达工艺绚烂与独特的最佳色彩。
这次展览我采用多色系区别展区,是我解读潮汕文化不同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我们在确定各个展品区域的颜色后,再去考虑分布的问题。你们可以看到展区颜色冷暖交叉,颜色之间互相作用会使展品更加突出。
新闻推荐
刘小涛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总结讲话中强调 狠抓“三个生态” 优化“三个环境” 推动潮州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郑健)昨天下午,市委书记刘小涛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总结讲话中强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