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布局文化旅游新业态,向纵深推动文化振兴;“五一”小长假前夕,潮州市委书记当“导游”带记者逛凤城 活着的古城,迈入新时代

羊城地方版 2018-05-03 23:09

经过亮化提升工程改造后的潮州广济楼

潮州载阳茶馆内游人如织

潮州“一江两岸”灯光秀,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欣赏

城事聚焦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王漫琪 通讯员 陈榆 温亿中

白天漫步于潮州古城内,看看历史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痕迹,饿了馋了就点一份地道的潮汕小吃,累了渴了就找间茶社歇脚,听听潮乐潮曲,品品地道的工夫茶,乏了困了便回到特色民宿客栈好好睡上一觉;待到夜幕降临时,徒步到人民广场欣赏粤东地区首屈一指的音乐喷泉表演,再逛到牌坊街、中山路和西湖公园,游览流光溢彩的“夜潮州”,最后别忘了到潮州的“网红”景点滨江长廊“打Call”,就着凉爽的江风欣赏“一江两岸”美不胜收的“灯光秀”……

上述这份“旅游攻略”大纲,是潮州人小陈在“五一”小长假前专门为准备到潮州旅游的外地朋友设计的。小陈告诉记者,他感觉这一两年来,自己的家乡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他带朋友到家乡玩都觉得“特别有料,特别自豪”。

当地古城游热潮的兴起,得益于潮州近年来对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布局和全域旅游的构建:围绕“打造潮文化精品城市”这一目标,以古城改造为抓手,深入挖掘潮州传统文化潜力,全面拓展古城旅游的纵深度,推动城市更新、文化振兴。

古城新貌打造潮文化精品城市

相比国内其他被搬迁一空或者粉刷一新的“古城”,潮州至今仍有超过70万人悠然自得地在古城内生活和工作,与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相得益彰,因此也被誉为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不过,潮州古城的“活着”并非只是简单的“有人居住”,更在于当地政府对各种文物、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化和保育。

正如潮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所说,潮州是“潮文化”发祥地,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就是潮州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核心竞争力所在。潮州要尊重历史,围绕“打造潮文化精品城市”这一目标,以古城改造为契机,深入挖掘潮州传统文化潜力,盘活现有旅游资源,推动城市更新、文化振兴。

根据这个思路,潮州在修复古城区主要街区的基础上,于去年启动了“潮州市创建特色美食示范店”活动,评选出20家美食店作为创建单位,传承“潮州菜”烹饪技艺,弘扬潮州美食文化,发展潮州美食特色旅游;对牌坊街及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在禁行时段内禁止一切车辆进入,由当地政府提供电瓶车,为当地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畅通舒适的出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潮州古城的文化品位和良好形象;而针对古城区以往公厕数量少、分布散、环境差等尴尬状况,潮州市开启了一批旅游厕所的升级改造,修缮一新的公厕有效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也提升了古城区公共服务能力。

可以说,潮州古城区已实现了华丽蜕变,以崭新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五一”小长假前,羊城晚报等几家省级主流媒体到潮州采访时,刘小涛还当起了“地陪导游”,带着记者在潮州城内“逛吃逛吃”,感受一番千年古城的新形象新面貌。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在潮州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景观提升措施的支持下,潮州古城的环境目前确已得到了较大改善,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形态。其中,尤以潮州历史文化名街中山路的改变最为明显。

据了解,中山路拥有多处名胜古迹,是潮州的名片之一,但此前一直存在沿街建筑物外观陈旧,各个时期建筑风格各异,外立面混乱,缺乏整体风格,防盗窗、雨棚、广告牌随意设置,街道树木排列混乱,景观质量较差等问题,影响着潮州古城的形象。

经过改造升级后的中山路已成为“潮州工艺街”的品牌聚集地,铺设一新的沥青马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采用的是潮味十足的仿古景观照明灯,沿街建筑均进行了局部坡屋顶及山墙面改造,外立面整治粉刷,拆除铁窗棚,统一空调架及广告牌位置,形成潮州建筑风格。入夜时,中山路沿街建筑全部亮起了灯,其外立面灯光则以暖色调为主,充分展示具有潮州传统建筑特色的夜间亮丽风景。

而作为潮州最知名景点之一的牌坊街,如今已是商铺林立,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慕名而至。特别是在经过亮化提升工程后,不管白天黑夜,每天都是游人如织,潮州周边城市许多市民甚至专程选择在入夜后才逛牌坊街,感受亭楼交辉的灯光美景。

“一江两岸”亮灯扮靓凤城“不夜天”

不过,提及亮化提升工程,潮州的“一江两岸”夜景提升项目,可谓“神来之笔”。自从该项“光影秀”举办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观赏,潮州的滨江长廊几乎夜夜爆满。其中,作为开场曲的《潮州人》更是以其潮味十足的歌词、优美流畅的旋律,被潮汕网友大赞“超级好听”并频繁“刷屏”。

据了解,该项目以广济桥为轴心向两侧展开设计,北起金山大桥,南至韩江大桥段,提升韩江两岸景观亮化。“一江两岸三山屹,明灭楼台号昌黎,水呈乡愁丹青韵,和风伴月思无邪”是“一江两岸”夜景提升工程的设计理念,展现了潮州古城“山、水、人、城、文”融为一体的意境,极具“古风伴潮韵,老城依新城”的潮州韵味。

记者在跟随刘小涛到滨江长廊欣赏“光影秀”时看到,晚上8时整,“一江两岸”的灯光正式亮起,滨江长廊上的路灯散发着暖黄色的灯光,往昔夜里沉寂的广济桥也“活泼”了起来,桥上的亭台楼阁如披霓虹,灯光伴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幻跳跃着,引得两岸观赏市民阵阵欢呼。韩江边上的笔架山也一改平日里低调清幽的姿态,换上一件闪耀的“霓裳”,与广济桥的光影交相辉映。

“一江两岸”夜景提升项目的总设计师朱剑修介绍,该项目主要从城市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城市色彩三大方面对区域内重要节点进行系统化照明设计,通过光染的表现手法,合理运用光的明暗、色温变化,表达山水园林意境,提升韩江及古城夜景品质。该夜景提升项目的设计周期将近三个月,并于去年12月25日开工,施工单位出动技术人员近400人,夜以继日、风雨无阻,克服种种困难奋战45天,完成了总长度达200公里的管线敷设、近7万套灯具安装,遍及“一江两岸”6平方多公里范围。

据介绍,接下来,潮州还将进一步抓好古城的保护提升,推进“百家修百厝(祠)”项目,发动海内外潮人参与古城的保育修缮,结合“微改造”“三线改造”等工程的开展,不断加快西马路、义安路、下东平路的景观改造步伐,抓紧推进“南门十巷”的升级改造,尽快完成海阳县儒学宫的维修;要筹划打造好古城游、工业游等专项旅游线路,鼓励推动民居客栈发展,进一步盘活古城文化旅游资源;要强化宣传推广,着力推进婚纱摄影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等民间力量,不断巩固提升潮州作为“旅拍新地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形态。

民居客栈火爆展示特色体验游

很长一段时间里,潮州的古城旅游给城市带来的旅游收入并没有形成相得益彰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潮州的接待能力有限,许多到潮州旅游的客人最后却只能跑到周边的汕头、揭阳等城市过夜消费。

为了补足短板,潮州市一直在努力提升自身的接待能力,希望进一步引客入潮、引客驻潮,吸引游客、人才和项目到潮州,从而反哺城市建设及未来发展。其中,鼓励推动民居客栈发展,向游客提供休闲体验游,便是潮州近期提出盘活古城文化旅游资源的一大举措。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鼓励推动下,民宿客栈现在已成为潮州古城中的一景,许多潮州当地的“80后”“90后”年轻人闻讯回到了家乡,纷纷加入到了古城的修缮和建设中,许多或败落、或闲置的旧民居也因此被“激活”了:开民宿,建客栈、改餐厅、做酒吧……以往的旧民居如今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

木棉公馆便是这样一家坐落在上水门城楼下的客栈。木棉公馆的负责人陈泓1986年出生在潮州,是个地地道道的“胶己人”(俗语自己人的意思),陈泓从2016年底和朋友合作开设第一家客栈开始,他们的民宿规模越做越大,如今手头已拥有3家客栈。

“开设第一家的时候,当时还仅是古城区内第八家开业的客栈,如今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就增加到30家,大约400个床位。”陈泓告诉记者,得益于当地政府对古城的保护修缮,以及对旅游产业的大力推动,民宿和客栈的生意也水涨船高,据介绍,目前古城内保守估计还有20多家新的民宿客栈在改造装修,不少人正在四处物色合适的老宅民居开发资源。

陈泓说,古城内的民宿和客栈是潮州的一扇形象窗口,游客如果住得满意会为潮州大大加分。为了让客人有家的感觉,他们每个客栈配备多位“管家”,当客人的向导介绍景点,带客人吃最地道又便宜的潮州美食,古城传统民居客栈成为外地旅客留下来体验“潮文化”的首选。

比陈泓更早踏足民宿运营,吃了“头啖汤”的另一位潮州人廖奕铭,他从2009年便投入近100万元,开始着手开始改造老宅、筹建客栈。他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清代老宅改造成潮州首家民居客栈“载阳客栈”,于2011年初开门迎客。

在接待了八方游客的过程中,廖奕铭发现不少游客对于潮州的传统民居、工夫茶及潮乐等本土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却没有合适的场所可集中直观地展示。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修建一座茶馆,把工夫茶及潮州特色文化融合起来。

说干就干,2015年,廖奕铭夫妇着手修复位于牌坊街英聚巷的一座百年骑楼,筹建“载阳茶馆”。2017年春节,潮州首家集工夫茶、潮州传统曲艺表演的地标式民国主题茶馆对外营业,一下子便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如今已成为潮州古城游的一块招牌景点。

近些年来,潮州大力发展古城旅游业,为潮州古民居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契机。廖奕铭坦言,办客栈、茶馆并不是自己的“主业”,之所以在这里投入大量财力精力,除了希望祖屋能生存下去,更希望给古城许多濒临坍塌的老民居提供一种参考,让传统的东西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

 
相关新闻